小鹏高管质疑:激光雷达“远见”真的靠谱吗?

   发布时间:2025-05-17 09:06 作者:沈如风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探索之路上,行业内的两大主流路径逐渐清晰:一条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主导路线,其极端到几乎完全摒弃了除摄像头外的其他传感器;另一条则由华为、理想等企业引领,他们坚持采用激光雷达为核心的融合感知策略。然而,在这条充满变数的赛道上,小鹏汽车却上演了一场从激光雷达到视觉方案的华丽转身,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

针对外界的种种疑问,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的高级总监袁婷婷近日给出了她的见解。她直言不讳地指出,激光雷达的“远距离探测优势”其实是一个被夸大的概念。袁婷婷详细解释了激光雷达作为主动传感器的局限性:它依赖发射近红外光并接收反射回波来计算距离和时间,但随着距离的增加,激光束发散,能量密度迅速下降,导致远距离测量时回波信号弱,点云密度稀疏。

为了直观展示这一对比,袁婷婷引用了一个行业领先的192线激光雷达实例,与800万像素的摄像头在200米外的探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她强调,在车辆需要精确区分远处物体(比如塑料袋与电瓶车)的场景中,高分辨率摄像头反而成为了更优选择。

袁婷婷还提及了激光雷达的其他短板,如多径效应和较低的帧率。多径效应会导致信号混叠,影响识别准确性,尤其是在复杂地形或高速移动物体的情况下。而激光雷达的处理帧率远低于摄像头,这进一步加剧了远距离高速物体的识别误差。为了佐证这一点,袁婷婷展示了一张小鹏汽车高分辨率摄像头拍摄的200米外外卖小哥的照片,画面清晰,细节丰富。

不仅如此,袁婷婷还指出,激光雷达对天气条件极为敏感,特别是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近红外光因其波长较短,衍射性差,容易在传感器附近形成噪点,无法穿透障碍物,造成“致盲”。相比之下,毫米波雷达因其波长较长,衍射性好,在雨雾天气中表现更佳。

袁婷婷总结道,激光雷达作为一个信息密度低且易受干扰的传感器,并不适合作为自动驾驶系统“强大大脑”的主要“眼睛”。这一观点,无疑为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路线之争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市场的深入探索,自动驾驶的未来之路或许将更加多元化,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也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