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4.4亿人基本具备科学素质!

   发布时间:2025-05-28 00:16 作者:沈瑾瑜

近期,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十四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的结果,揭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与进展。数据显示,至2024年,我国拥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占比已达15.37%,而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更是高达44.07%,这一群体规模庞大,达到了4.4亿人,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劳动力支撑。

自1992年起,中国科协便持续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至今已圆满完成了14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工作。尤为自2022年起,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被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公报,彰显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调查不仅延续了以往对公民是否具备科学素质的判定,还进一步细化了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引入了分级评价体系。这一创新举措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实际水平。

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定义,科学素质调查问卷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思想、应用科学的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总分为100分。根据得分情况,公民被划分为不同的科学素质层级。

具体而言,得分超过85分的公民被视为“具备高阶科学素质”,他们整体水平极高,各维度发展均衡;得分在70分以上的公民则“具备科学素质”,他们拥有较高的整体水平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分超过55分的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他们具备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基础;而得分低于55分的公民则被视为“具备较低科学素质”,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中具备高阶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30%,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37%,而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则高达44.07%。这三类人群的比例大致呈现为1:7:19的金字塔式分布。

深入分析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群体,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规模巨大,占比超过四成的18-69岁人口均属于这一范畴;二是科学素质水平适中,该群体的平均得分达到68分,显示出较高的科学理解和应用能力;三是应用能力突出,他们在科学精神和思想、基本科学方法以及基础科学知识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为突出。

这一群体不仅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还能够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他们的存在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