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职场中使用生成式AI助手如ChatGPT、Gemini及DeepSeek等工具所引发的社会评价问题,成为了热议焦点。尽管这些AI助手被普遍视为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但一旦使用行为被同事或上级知晓,使用者往往会面临“懒惰”、“能力不足”及“缺乏勤奋”等负面标签的困扰。
事实上,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此类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职场人士对于使用AI可能带来的负面评价的担忧。
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涉及4439名参与者的广泛实验,深入探讨了职场中AI使用对个人形象及工作评价的影响。实验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及职业背景的参与者,旨在探究当得知他人借助AI完成工作时,人们会如何评判其工作成果。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评估一系列虚构的工作情境及成果,同时被告知或暗示任务完成者是否使用了AI。
研究结果显示,即便AI辅助下产出的工作成果质量上乘,使用者仍可能被视为能力不足、投入度低,甚至被贴上懒惰的标签。尤其在任务被普遍认为具有挑战性或耗时较长的情况下,这种负面效应更为显著。这表明,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AI产出的工作质量本身,而在于人们普遍认为使用AI意味着走了捷径,减少了应有的努力。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AI在职场中使用可能对个人专业形象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更强调了深入理解AI在工作场所中的社会及心理影响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团队合作及职业发展方面,AI的使用方式及人们对其的认知,将对职场生态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