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Build 2025:50余项AI新品,开启智能体网络时代,能否引领新潮流?

   发布时间:2025-05-20 20:53 作者:顾青青

在5月20日的北京时间凌晨,微软Build 2025开发者大会的直播吸引了全球开发者的目光。然而,这场技术盛宴的开场却略显尴尬:几位微软员工在台下抗议,而CEO萨蒂亚·纳德拉则在台上若无其事地继续他的演讲。这一幕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成为大会的一个意外插曲。

尽管如此,Build 2025仍然是一场技术盛宴。微软在这场发布会上推出了超过50项新产品和服务,涵盖了Copilot、Edge、微软应用商店、WinGet、PowerToys、SQL Server以及多种开发工具和服务。微软还邀请了OpenAI的CEO山姆·奥尔特曼、NVIDIA的CEO黄仁勋以及xAI的CEO伊隆·马斯克作为合作伙伴站台。

本届Build大会的主题是“Open Agentic Web”,即“开放智能体网络”。微软希望通过这一主题传达出,AI智能体将不仅仅是个人助手,而是成为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在这个愿景下,Copilot不再仅仅是一个功能,而是一种新的开发范式;Windows也不再仅仅是操作系统,而是智能体的“栖息地”;Azure则不仅是云平台,还是智能体的训练场、部署站和交通枢纽。

在发布会上,微软一口气推出了三大AI开发和应用平台:Azure AI Foundry、Windows AI Foundry和Copilot Agent平台。这三大平台被视为微软重新定义开发、部署和运行AI的“三大地基”。

Azure AI Foundry是模型的训练场和调度中心,它支持多种主流AI模型,包括OpenAI的GPT-4、微软的Phi-3模型,以及xAI的Grok 3、Mistral 7B/8x22B、meta的Llama等。开发者可以通过Azure AI Foundry像挑选积木一样组合AI能力,并利用Model Router功能按需调度模型。同时,Azure AI Foundry还提供Model evaluation工具和可观察性工具链,帮助开发者实时监测模型的性能、成本和响应质量。

Windows AI Foundry则是本地设备上的AI开发中心。它支持AI模型在Windows和Mac设备上本地部署和运行,实现端云一体化。基于Windows AI Foundry进行应用开发,用户即使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运行本地模型,完成文本总结、图像生成、语音交互等任务。更重要的是,Windows AI Foundry还为这些模型打通了“上下文存储”与“操作系统级调用”能力,使AI应用能够更智能地调取用户文件、理解用户行为习惯。

Copilot Studio平台则是一个面向更广大用户的智能体构建平台。它支持无代码搭建多智能体工作流,并推出了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协议和Entra Agent ID系统。MCP协议支持不同智能体之间共享上下文、操作软件处理任务;Entra Agent ID则让每个智能体都有独立身份和权限控制,便于统一治理和安全审计。通过Copilot Studio平台,用户即使不具备专业的编程能力也能构建属于自己的智能体。

将这三大平台放在一起看,不难发现微软在Build大会上真正想传达的主线:AI将不再是孤立运行的模型,而是成为有能力、有身份、能联动的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将跑在云端(Azure)、端侧(Windows),被开发者编排(Copilot Studio),通过协议互联(MCP),拥有各自身份(Entra Agent ID),最终组成一个智能体互联网。

这一愿景的提出,展现了微软在AI竞赛中的战略执行力。从Azure到Windows再到Copilot Studio,微软已经构建了一套从开发、部署到分发的闭环平台。同时,微软还愿意接入外部模型如Grok、Mistral、Llama等,这使得其生态更具吸引力。然而,智能体的落地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技术实现、工程能力、市场竞争等。因此,微软的这一愿景能否成为现实,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