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大整合:从多品牌战略到集中火力,只为在全球舞台站稳脚跟?

   发布时间:2025-05-15 12:53 作者:沈瑾瑜

近年来,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莫测,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让人难以捉摸其未来的脉络。曾经,车企们热衷于孵化子品牌,不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传统自主品牌,还是新兴势力,都在这条路上乐此不疲。比亚迪的腾势、方程豹、仰望,吉利的极氪、领克、银河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似乎“多生孩子好打架”成了行业的共识。

然而,时过境迁,到了2025年,市场风向骤变。车企们开始从“分点作战”转向“抱团取暖”。极氪退市回归吉利,蔚来将子品牌“蔚乐萤”整合进同一体系,荣威与飞凡合并,东风与长安重组传闻四起,车企们纷纷从多品牌扩张战略转向资源整合。

这一切的背后,是市场增速放缓与内卷加剧的双重压力。以广汽为例,其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05%,净利润更是大幅下降81.4%,毛利率降至历史低位。上汽集团同样面临困境,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大幅减少,扣非净利润更是转为亏损。蔚来在2025年前四个月的销量也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摊子铺得太大”的多品牌战略反而加剧了资源分散与内耗。吉利旗下的极氪与领克就曾因技术路线和供应链独立导致重复投入,合并后预计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研发投入。资本市场的严苛要求也加速了整合步伐,极氪在美股上市仅一年后便选择退市,蔚来则将盈利目标提前至2025年四季度,试图通过合并子品牌来扭转财务困境。

车企们的资源整合策略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集中资源、优化品牌、精简架构。广汽和上汽选择了研发体系重构,意在解决此前各自为战的研发孤岛问题,通过流程优化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吉利则通过私有化极氪和股权重组,实现技术反哺和品牌协同。长城汽车推动用户服务一体化,践行“ONE GWM”战略。蔚来则通过品牌整合减少重叠职能开支,缩短决策链条。

车企的集中作战,不仅是行业进入成熟期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要举措。通过整合,车企可以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全球化竞争壁垒。例如,吉利计划将极氪的高压平台、智能驾驶系统与银河品牌的混动技术融合,打造模块化架构;广汽则通过与华为合资成立华望汽车,冲击高端市场。这种“技术聚变”有望破解国产车“中低端锁定”的困境。

同时,车企整合还能倒逼供应链变革。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因成本优势被广泛效仿,未来车企或将通过参股、联盟等方式与电池、芯片企业深度绑定,形成生态圈。这种集体觉醒或许正是中国车企走向世界巅峰的必经之路。

然而,整合并非万能解药。广汽需警惕研发集中后的官僚化风险,东风与长安的文化融合难题悬而未决,蔚来的品牌区隔若处理不当可能稀释高端形象。资本市场对整合成效的耐心有限,极氪若不能尽快实现盈利,或将拖累吉利整体估值。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车企从盲目扩张转向精耕细作,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竞合。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这场集体觉醒无疑为中国汽车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