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其核心亮点不仅在于312亿元的营收规模,更在于AI业务首次以独立维度呈现的详细数据。这份被业界视为"AI战略里程碑"的财报,标志着这家互联网巨头正式进入AI驱动增长的全新阶段。
财报显示,百度核心业务中AI相关收入占比已接近40%,同比增长超50%。其中AI云服务收入增长33%,AI应用板块贡献26亿元,而AI原生在线营销服务更以262%的增速达到28亿元。这种结构性转变背后,是公司自2023年启动的"AI内化"战略进入收获期——通过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产品基因,而非简单叠加功能,实现了从技术工具到业务引擎的质变。
在用户端,百度搜索完成十年来最大规模改造,70%的移动搜索结果页已包含AI生成内容。文库与网盘联合推出的GenFlow智能体平台,经过三次迭代后活跃用户突破200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通用智能体平台。这些改造直接带动商业化进程:数字人直播带货在双11期间实现GMV同比激增91%,商家智能体使旅游业订单转化率提升30%,教育行业线索成本降低30%。
企业服务领域同样亮点纷呈。智能体研发平台"百度伐谋"上线首日即吸引超千家企业测试,智能云推出的AI数字员工覆盖七大业务场景,服务金融、汽车等行业数千家客户。自动驾驶业务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萝卜快跑三季度完成310万次出行服务,10月每周全无人订单超25万单,累计服务量突破1700万次,稳居全球首位。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百度构建的全栈AI技术体系。从自研昆仑芯到文心大模型5.0,公司形成了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完整闭环。新一代昆仑芯M100将于2026年量产,主打大规模推理场景;M300则面向超大规模多模态训练,计划2027年上市。天池超节点计算集群的部署,使百度智能云的高性能计算收入同比增长128%。文心大模型5.0在最新评测中位列全球第二,其原生全模态处理能力在创意写作、复杂推理等场景表现卓越。

这种技术自主性带来的商业价值正在显现。中国移动十亿级集采项目中标,标志着国产AI芯片实现重大突破;智能云订阅收入的高速增长,验证了市场对全栈解决方案的需求。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将持续加大AI投入,这种战略定力已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近三个月来,二十余家顶级投行相继上调百度评级,其估值逻辑正从传统互联网公司向AI驱动型科技企业转变。
当AI不再是独立业务单元,而是渗透至每个产品细胞的"原生能力",百度的增长模式正展现出独特优势。从搜索到云服务,从自动驾驶到智能体开发,技术闭环形成的飞轮效应,正在重塑这家老牌互联网巨头的商业基因。这场由内而外的变革,或许正在定义下一代科技企业的成长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