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投资失速,资本形成增速揭示真实投资状况

   发布时间:2025-11-23 15:19 作者:赵静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FAI)增速出现明显下滑,10月累计同比增速降至-1.7%,这一变化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投资失速”的广泛讨论。然而,从多个实物量指标及经济数据综合分析,中国投资增长并未出现大幅放缓,资本形成总额仍保持温和增长,对整体经济形成支撑。

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从上半年的2.8%降至-0.5%,10月进一步下滑至-1.7%。若按单季计算,二季度增速为2.3%,三季度则骤降至-6.1%,10月单月同比降幅达-11.2%。这一趋势与部分海外媒体的担忧相呼应,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文警告中国已出现“投资失速”。然而,三季度中国GDP仍实现4.8%的增长,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为0.9%,仅较二季度的1.3%温和下降,显示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并未显著减弱。

进一步分析实物产出指标,三季度粗钢产量同比降幅从二季度的-6.2%收窄至-2.7%,水泥产量同比增速在二、三季度分别维持在-6.2%和-6.7%,未出现明显恶化。尽管出口交货值和商品零售增速有所放缓,但工业增加值仅从6.2%降至5.3%,工业用电量反而从3.0%升至5.3%,表明工业生产仍保持韧性。服务业CPI同比从二季度末的0.5%反弹至三季度末的0.6%,GDP平减指数也略有回升,进一步削弱了“投资失速”的论断。

为何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出现显著差异?统计口径的不同是关键原因。固定资产投资为名义值,而资本形成是实际值,价格因素通常被用于解释两者差异。但三季度PPI同比增速较二季度略有反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PPI波动方向高度一致,价格因素难以成为主要解释。库存变动是另一关键差异,但数据显示,三季度工业产成品库存仅增加1057亿元,较二季度增加566亿元,远低于解释指标差异所需的约7000亿元增量,因此库存因素也不足以解释当前现象。

深入挖掘数据发现,土地购置费的大幅下滑和无形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可能是主要诱因。统计局数据显示,土地购置费单季同比从二季度的-8.6%降至三季度的-17.9%,创历史新低,且主要下行出现在六七月间,与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滑节奏一致。由于土地购置费仅涉及资产交易,不影响真实产出和收入,因此对GDP和资本形成无直接影响,但其下滑直接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此同时,今年下半年以来,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速从二季度的11.1%升至三季度的12.3%,10月进一步升至13%。软件产品采购纳入资本形成统计,此类无形资产投资的加速增长对资本形成形成额外贡献,进一步扩大了其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差距。

综合来看,近期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差异,主要源于统计口径的不同,而非投资实际增速的大幅放缓。资本形成总额作为GDP的直接组成部分,更能真实反映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仅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判断“中国投资失速”,显然过于片面。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