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山西省信息通信业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实深度融合与民生服务升级三大路径,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截至2025年7月,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5万个,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3个,位列中部六省首位。千兆光网实现城市与县城全域覆盖,太原、大同等7个城市获评全国“千兆城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突破3000万个,太原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带宽达2600G,形成连接全国的数据高速通道。
算力网络建设成为山西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突破32EFlops,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八。通过构建“城区1ms、省内3ms、京津冀5ms”的低时延网络,山西已形成覆盖能源、制造、文旅等重点领域的算力服务体系。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建成全国首座5G智能矿山,实现井下设备远程操控与数据实时传输,为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树立标杆。
在工业领域,5G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批创新应用场景。晋南钢铁通过“5G一键炼焦”系统,将焦炉操作人员从高温环境解放,生产效率提升30%;山西华翔集团打造的“5G+全连接智慧工厂”,实现设备联网率超95%,产品不良率下降40%。全省建成1376个5G虚拟专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达1409家,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8500万个,在煤炭、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数字惠民工程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十四五”期间,山西累计投入5.3亿元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实现“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行政村5G通达率从65%跃升至96%,农村固定宽带用户增长44%。在交通领域,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公路沿线新建1.7万个5G基站,雁门关隧道等长期信号盲区实现全覆盖;石太线27条隧道完成5G升级,彻底解决工程车辆通信难题。医疗领域,省级数字影像云平台连接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县级医院“5G+急救车”项目实现“上车即入院”;教育领域,山西大学5G双域专网支持师生跨校区无缝访问校内资源,智慧云电脑覆盖千余所学校。
文旅数字化转型为三晋大地注入新活力。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等景区部署5G+XR导览系统,游客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时空,体验文物修复过程;平遥古城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古建筑形变,预警准确率达98%。临汾“5G+智慧交管”项目通过北斗定位与5G物联卡,对600辆工程车实施全天候轨迹监控,事故率下降65%。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升游客体验,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治理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