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节刚刚落幕,与往年热闹的“贵不贵”“值不值”讨论相比,今年许多普通消费者的感受却显得有些麻木。尽管各大电商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天猫双11总交易额达到5403亿元,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过3491亿元,均超过去年,但人们的消费心态已经悄然改变。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表示,他们已彻底放弃研究复杂的购物攻略,不再计算直播间与旗舰店下单的微小价格差异。他们厌倦了被平台的营销套路牵着鼻子走,像无头苍蝇一样被困在铺天盖地的算法牢笼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花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消费是为了获得快乐。如果购物时不能从容不迫,而是焦虑于错过优惠,事后又后悔冲动下单,那么这样的购物体验宁可不要。
于是,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购物理念——当自己的“手机皇帝”。这一概念源自网络上流行的一种app分类方式,将各类应用按照功能重新命名,比如办公软件被称为“上书房”,购物软件被称为“采办处”,影音软件则被称为“教坊司”。在消费领域,当“手机皇帝”意味着牢牢掌握消费主导权。
例如,冬天想买一件棉袄,可以先去“户部”(支付软件、银行软件)确认一下余额,再浏览“礼部”(B站、小红书、抖音等种草平台)提供的今冬流行趋势,最后让“户部”拨款,交给“采办处”(购物软件)去完成购买。这种看似过家家的方式,实际上是用一种有趣的心态来规避冲动消费和过度消费等问题。
有趣的是,不少人发现自己在不同应用中的思路和人设各不相同。刷图文帖子时,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文艺青年,容易被各种精致的小物件吸引;刷短视频时,又化身顾家主妇或主父,更关注厨房纸巾、沥水盆等实用物品。在B站,他们则可能变成大事主理人,在购买大件商品前,习惯于听听信任的UP主们的意见。
这种“人设”并不固定,根据兴趣和平台使用习惯的不同,人们在各个平台上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消费惯性。这相当于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式生活智慧。曾经,父辈们对线下消费的套路了如指掌,知道哪个菜市场的菜最新鲜,哪条街的服装销售员眼光最准。如今,年轻人们也逐渐摸清了线上消费的套路,知道想要的信息应该从哪里获取,所好奇的商品应该去哪个平台提前了解。
抛开“皇帝与臣子”的cosplay外衣,这批年轻人本质上是在通过拉长购物决策的思考时间,更谨慎、更遵循自己的真实需求去消费,即进行更多的“重决策式”购物。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直播间内简单粗暴的口号和话术,往往让消费者匆忙下单,买下一堆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有意识地对抗这种“无脑消费”的氛围,主动设立自己的购物门槛。
今年双十一,B站上搜索大促相关关键词的人数显著增加,单日最高同比增长近五成,全周期平均增长近两成。这表明,大家只是厌倦了漫无目的的消费行为,进化成了购物意愿更强烈、需求更集中的形态。当一位用户打算购买一台专业投影仪或一款高端护肤品时,他需要的不是简略的介绍,而是一段能够娓娓道来、层层剖析的深度内容。
消费者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强烈,品牌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荣耀在今年双十一期间,与专注于科技评测的B站UP主合作,推出了两期深度评测视频,对新品Magic8 Pro进行了全面展示。这些视频不仅用准确的数据测评展现新机配置变化,还从普通用户视角分享了不少具体的使用细节,如握持手感、背板材质等。这些细节在消费者选择手机时,往往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从荣耀合作视频的评论区可以看出,当代网友对体验与功能的感受差异非常敏锐。他们会继续讨论视频中介绍到的手机功能,与自己过往的手机型号相比较,描述自己的需求并推荐手机,或者咨询几款做对比。测评里没提及的功能,大家也会在交流中讨论出新点。这种互动不仅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也为品牌方提供了宝贵的反馈。
据了解,这两条视频分别给荣耀贡献了600万和800万的GMV,更重要的是,在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的背景下,带动的新客率竟然高达84%。这一成绩背后,是粉丝对UP主长期积累的高信任度,以及长内容能够承载充足的专业信息增量,从技术原理到真实体验全面覆盖用户疑问。
在“巨好用”“强烈推荐”等营销话术泛滥、消费者信任阈值不断提高的当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产品卖点,而是渴求了解工作原理、使用场景、长期效果乃至同类对比。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品牌方,都在逐渐意识到一个事实:后大促时代,粗放式的消费正在被“精细化消费”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