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神话”到信任危机:小米汽车深陷宣传漩涡,用户信任如何重建?

   发布时间:2025-11-22 15:39 作者:苏婉清

小米汽车近日陷入一场因宣传争议引发的信任风波。事件的焦点集中在小米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配件上,这一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创新设计,却因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引发了车主的强烈不满和法律诉讼。

在新车发布时,小米创始人雷军亲自为这款售价4.2万元的配件站台,称其与纽北赛道原型车采用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拥有两个贯穿风道,能够实现前部空气的高效导流,甚至强调内部结构改动以支持轮毂散热。尽管雷军在发布后六小时修改了部分表述,但承诺的内部结构改动仍吸引了大量用户支付额外费用。

然而,首批交付的车主在实测中发现,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设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时,纸巾纹丝不动,碳纤维开孔的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并无显著差异,质疑其仅为装饰性设计。这一发现迅速引发了车主的集体维权行动,部分车主以虚假宣传为由起诉小米,要求退还2万元定金并赔偿三倍定金。

面对争议,小米汽车将问题归结为“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推出了补偿方案:未交付的订单可限时改配,已提车用户和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平息车主的怒火,维权行动持续了半年之久。11月10日,案件在南京秦淮法院首次开庭,小米法务团队提交了84页、14组新证据,并将审理日期推迟至20日,使这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争议再度成为公众焦点。

小米法务团队的辩护逻辑引发了广泛讨论。一方面,他们强调雷军在宣传中多次表示产品价格昂贵,不建议购买,已尽到提醒义务;另一方面,他们声称量产机盖仅是照着原型车的样子制作,且宣传内容不在购车合同内,不构成违约。其中,“雷军不懂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的表述尤为引人注目。这一策略从法律角度或许无可指摘,但对于高度依赖雷军个人IP的小米而言,无疑是一场对品牌形象的巨大冲击。

雷军多年来塑造的“亲民、勤奋、技术控”形象,是小米汽车快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句“为米粉造车”的口号,为初出茅庐的小米汽车积累了大量用户信任。然而,法务团队的这一表述,直接动摇了雷军作为品牌核心IP的公信力。在社交媒体上,“小米法务赢了官司,却砸了雷军招牌”的调侃声此起彼伏,反映出用户对小米信任基础的动摇。

尽管陷入信任危机,小米的业绩表现却依然亮眼。根据最新财报,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实现收入1131.2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四个季度突破千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收入达3403.70亿元,同比增长32.5%。净利润方面,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22.5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113.11亿元,同比增长80.9%,创下单季度盈利新高。

汽车业务成为小米业绩增长的最大亮点。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飙升至290.10亿元,同比增长199.2%,毛利率为25.5%,并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约7亿元。这一成绩在“造车新势力”中尤为突出,小米仅用一年时间便走通了盈利模式。自6月发布小米YU7系列以来,该系列在中国大陆SUV销量10月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三季度共交付新车约10.88万辆,收入达283亿元。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小米汽车预计将提前完成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11月20日,第50万辆小米汽车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下线。雷军表示,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小米汽车的完整体系能力得到充分验证,并预计全年交付量将超过40万辆。然而,负面舆论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上显现无遗。财报发布后首个交易日,小米股价下跌4.81%,次日再跌2.89%。截至11月21日,小米集团股价报收38.08港元/股,市值约为9916.86亿港元,较今年巅峰期蒸发超过6000万港元。

小米的信任危机并非孤立事件。今年早些时候,“3.29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引发了市场对小米产品虚假宣传和质量问题的广泛质疑,涉及手机、汽车、家电等多个产品分部。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周斌曾在新车发布会上批评汽车行业营销乱象,指出部分车企通过“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例如,某车型宣传“全系标配2200MPa某超强钢”,小字却补充“某超强钢是指材质项目名称”;另有车企宣传“三电终身质保”,却设置“首任车主”等前提条件。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广告法》,广告对商品性能、质量等信息的表示应当准确、清楚、明白。这类“大字突出优势、小字模糊边界”的行为已构成“引人误解的宣传”。一位消费者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为雷军的‘情怀’买单,结果成了小米的‘公测员’。”这一言论反映了流量潮水退去后,消费者对产品实际价值的重视和对品牌宣传方式的理性思考。

用户对小米态度的转变表明,昔日依靠雷军个人IP和营销手段撑起销量的时代已逐渐远去。消费者更倾向于以性能参数、安全认证和技术运用为核心的“产品力消费”。对于小米而言,未来的竞争核心在于将产品力作为品牌价值的载体,从“单一人设包装”转向“品牌价值构建”,通过标准化管理、透明化信息和专业化服务重建用户信任。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