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近日披露,英伟达正在收缩其DGX Cloud云计算服务规模。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家芯片巨头已大幅减少针对企业客户的推广力度,转而将大部分算力资源投入内部研发项目。此前,英伟达曾计划通过DGX Cloud向银行、制药等大型企业直接出租AI服务器,但该业务发展明显低于预期。
市场分析指出,定价策略成为阻碍业务扩张的关键因素。多位协助企业谈判云服务的专业人士透露,DGX Cloud的服务器租赁价格显著高于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传统云服务商,导致AI开发者群体接受度较低。目前,英伟达内部团队正使用这些服务器资源进行新一代芯片设计和AI模型开发。
尽管DGX Cloud业务负责人Alexis Black Bjorlin否认战略调整,强调"内部与客户需求同样重要",但财报披露的变化暴露了真实动向。最新季度财报中,英伟达首次未提及云服务支出承诺中DGX Cloud的具体占比,而此前多个季度均明确列出相关数据。这一变化被解读为外部客户优先级下降的信号。
在收缩云业务的同时,英伟达正加速布局量子计算领域。量子计算独角兽PsiQuantum近日宣布完成10亿美元融资,英伟达风险投资部门参与其中。这是该公司半年内第二次投资量子计算赛道,CEO黄仁勋对量子技术的态度发生戏剧性转变——从今年1月的"数十年后才能实用"到3月公开道歉并收回质疑言论,如今已通过战略合作将量子硬件与AI芯片深度整合。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可在GPU上运行的量子算法,重点突破量子算法软件、GPU-QPU集成等关键技术。这一战略转向与黄仁勋在GTC技术峰会"量子日"上的表态高度吻合,当时他推出的CUDA-Q平台正是"量子计算+AI"的核心载体。
全球量子计算领域正迎来投资热潮。芬兰初创公司IQM完成3.2亿美元融资跻身独角兽行列,美国Infleqtion通过SPAC上市估值达18亿美元。市场观察人士指出,资本密集布局标志着量子计算商业化进入实质阶段。英伟达的连续出手,凸显其对下一代计算技术的战略重视。
财务数据显示,英伟达业务基本面依然强劲。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收入达467亿美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264亿美元,同比增长60%。截至9月12日美股收盘,英伟达股价报177.82美元,市值维持在4.3万亿美元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