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焦“AI文生图”案:中国互联网司法以智慧回应时代新挑战

   发布时间:2025-11-25 05:53 作者:陆辰风

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社会运行规则的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至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当AI绘画工具逐渐普及,一个核心法律命题引发全球关注:人类借助AI生成的图像,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作品?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球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为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具有开创性的司法解答。

案件缘起于2023年初的一场创作实践。原告通过主流AI绘画模型生成图像时,输入上百条精准提示词,反复调整参数并经历三轮修正,最终从第四张输出图中选定满意作品发布于社交平台。被告未经许可下载该图并去除水印后二次传播,引发著作权侵权诉讼。案件审理中,主审法官朱阁指出,争议焦点不在于机器与人类的贡献比例,而在于创作过程中是否体现人类独有的智力投入与个性化表达。

技术机理的深度解析成为关键突破口。法院查明,涉案AI模型并非简单拼接既有元素,而是在用户提示引导下自主生成全新内容。这种从无到有的创作模式,本质上与照相机革新艺术生产方式异曲同工——技术工具的迭代始终服务于人类创造力的释放。朱阁法官以“画龙点睛”作喻:决定作品价值的核心,永远是创作者注入的智慧与情感。

判决结果彰显司法智慧:当AI生成内容体现人类智力投入与个性化选择时,著作权应归属于使用者而非工具本身。这一认定迅速引发国际共鸣,美国版权局在《可版权性报告》中专门剖析该案逻辑,并于2025年允许AI生成图像以“汇编作品”形式登记。尽管中美在作品分类上存在差异,但朱阁认为两国司法实践在承认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本质层面达成共识。

该案的全球影响力持续发酵。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指出,中国法院确立的“智力投入”标准,为AI产业版权认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印度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则将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列为全球典范。截至目前,已有138个国家的3300余位外宾到访该院,国际法院前院长优素福评价其“为司法未来样式奠定基础”。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朱阁法官分享的裁判经验引发广泛讨论。这场以“建构人工智能良法善治共识”为主题的论坛,汇聚了全球治理智慧。北京互联网法院自2018年挂牌以来,通过“网上案件网上审理”模式,累计处理涉网案件超20万件,形成涵盖数字版权、数据权益等领域的20余项裁判规则,为数字时代司法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当参访者走进这座没有传统卷宗堆积的法院,智能审判系统实时生成的案件画像、区块链存证技术保障的电子证据链、AI辅助生成的裁判文书,都在诉说着中国司法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成果。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既展现着中国法院参与全球数字法治建设的诚意,也折射出各国在技术伦理与法律规则层面的深度对话需求。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