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近期宣布,将投资2842万元扩建杭州建德新安江饮品有限公司的食用冰生产线,预计年产能达7000吨。这一举措标志着该公司正式加码冰杯赛道,试图在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中抢占先机。根据项目公示,扩建将引入国内外先进设备,包括一条流水方冰生产线和一条高透冰制冰生产线,主要生产160g规格的冰杯及2kg袋装食用冰。
冰杯作为夏日水饮新宠,近年来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迅速走红。其以透明塑料杯封装食用冰块,既可单独使用,也能与酒水、饮料搭配,满足即时解渴与DIY饮品的需求。据《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数据,冰杯品类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的增速,成为食品饮料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首创证券研报指出,冰杯的流行不仅源于其功能性,更因其“万物皆可搭配”的特性,成为年轻人线上社交的潮流符号。
农夫山泉的布局并非偶然。早在2023年5月,该公司便申请了冰杯标贴专利,并于2024年正式推出160g规格冰杯,售价3.5元至5元,在便利店渠道率先铺货。同年年报中,食用冰被首次提及,称其“打开了冰、饮共生的新场景”。今年6月,农夫山泉进一步拓展产品线,在山姆会员店上线2kg袋装纯透食用冰,售价22.8元,尽管因价格引发讨论,但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消费者反馈显示,该产品冰块融化较慢,适合家庭自制饮品。
此次扩建项目方案显示,年产7000吨食用冰中,160g冰杯占比80%(5600吨),2kg袋装产品占比20%(1400吨)。业内分析认为,农夫山泉此举旨在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强化水源优势——其山姆渠道产品主打“千岛湖天然水源”,扩建项目亦强调使用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水源)制冰,以差异化竞争。
冰杯市场的潜力已吸引多家巨头入局。蒙牛、伊利等乳业龙头今年相继推出冰杯产品:伊利旗下冷饮品牌“冰工厂”于1月上线冰杯,主打多饮料搭配;蒙牛通过“冰+”品牌切入赛道。茶饮品牌方面,蜜雪冰城延续去年策略,继续销售1元冰杯,古茗则推出“一杯冰水”作为引流产品。专业制冰企业如冰力达,以及即时零售平台、便利店渠道商也参与其中,形成三类玩家竞争的格局。
尽管市场火热,冰杯的利润空间却十分有限。据业内人士透露,单杯冰杯的生产及包材成本约0.6元至0.7元,批发价1元左右,扣除人工和运输费用后,利润仅0.1元。成本大头在于包装和冷链:冰杯需采用耐低温食品级塑料,其成本比普通PET瓶高50%以上;仓储需保持-20℃以下,运输必须全程冷链,费用是常温运输的3至4倍。因此,传统制冰企业主要依赖规模化效应盈利。
大厂入局虽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却也推动了市场扩容。尼尔森IQ报告显示,冰杯对酒水饮料的带动作用显著:2024年6月,平台“酒+冰块”订单同比增长170%,“饮料+冰块”订单上涨142%。对于蒙牛、伊利等企业而言,冰杯可与冰淇淋等产品形成互补,利用现有冷链和渠道优势创造新增量。价格方面,冰杯市场已出现“内卷”趋势:盒马160克冰杯售价从2022年的4.9元降至2025年的2.5元;冰力达出厂价从2023年的3元/杯降至2024年的最低1.5元/杯,未来可能进一步下探至1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冰杯赛道将持续火爆,但价格分化加剧。超高端产品与亲民款或同步出现,明年夏天甚至可能引发“价格战”。随着农夫山泉等头部企业加码,市场格局或迎来新一轮洗牌,而水源、成本与渠道优势将成为竞争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