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芬2025年底将撤出中国内地市场 曾引领钢圈内衣风潮见证时代变迁

   发布时间:2025-11-21 00:07 作者:陈阳

近日,一则关于德国知名内衣品牌黛安芬(Triumph)即将退出中国内地市场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据多方证实,该品牌已通知旗下门店,计划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撤柜工作,目前线上渠道的运营情况尚未明确。

作为全球内衣行业的领军企业,黛安芬的历史可追溯至1886年。其创始人Gottfried Spieshofer与Michael Braun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创立了"Spieshofer&Braun"紧身内衣工厂,经过百年发展,现已成为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年产内衣超2亿套的跨国集团,业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

该品牌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始于1979年,当时以来料加工形式进入中国供应链,成为最早布局中国市场的国际内衣品牌之一。1992年,黛安芬在盐城、海南相继设立生产基地,逐步构建起本土化生产体系。2001-2002年间,其举办的"梦醉霓裳桥"内衣时尚展巡回30个城市,演出近200场,成功将钢圈内衣概念植入中国市场。

然而随着消费观念的迭代升级,中国内衣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无钢圈内衣市场份额已达68%,较2018年激增42个百分点。反观黛安芬,其核心产品线长期聚焦钢圈内衣,虽后期推出舒适系列,但市场认知已难以扭转。与此同时,ubras、内外等本土品牌凭借"无钢圈、零束缚"理念,通过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快速崛起,其中ubras仅用五年便实现年销20亿元的突破。

市场格局的重塑在数据层面更为直观。中纺联统计表明,2024年中国内衣市场规模达2237亿元,同比增长8.3%,但外资品牌份额已萎缩至不足1%。爱慕、曼妮芬等本土企业通过全渠道布局占据中高端市场近30%份额,新兴品牌则以运动内衣、睡眠内衣等场景化产品精准捕捉年轻消费群体,线上销售占比超70%。相较之下,黛安芬200-500元的单价区间既高于本土品牌均价,其版型设计也未能完全适配中国女性体型特征,在渠道转型方面更显迟缓。

这场市场变迁背后,是消费需求的根本性转变。健康理念的普及使"舒适度"超越"塑形效果"成为首要选购标准,环保材质、个性化设计等新维度持续拓展竞争边界。资本的涌入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内外、DareOne等超过10个新兴品牌通过"产品设计-网红种草-直播转化"的互联网闭环模式,对传统品牌形成降维打击。

对于众多消费者而言,黛安芬的撤柜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更见证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轨迹。在沈阳等城市的百货商场里,这个陪伴几代女性成长的品牌柜台即将成为历史,但市场多元化的进程正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选择空间。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