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厦门国际银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诞生起便与华侨群体紧密相连,书写着独特的金融篇章。这家银行起源于1985年的厦门经济特区,作为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其创立凝聚着爱国华侨的智慧与心血。创始人之一李文光先生等爱国华侨的积极参与,让华侨的深厚情怀深深融入银行的血脉之中。不仅如此,其附属机构集友银行由“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倡办,澳门国际银行也由李文光先生于1974年创办,独特的背景赋予了厦门国际银行与生俱来的“华侨基因”,使其自成立便肩负起服务侨胞侨企的特殊使命。
四十年来,厦门国际银行的华侨金融服务不断拓展深化。从最初的侨汇结算业务起步,逐步延伸至跨境投融资、财富管理、产业链服务等多个领域。2021年,该行将“华侨金融”提升为全行战略高度,在总分行及港澳附属机构设立专营部门,构建起“从总行到分行、从境内到境外”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华侨金融的系统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标准制定是服务成熟的关键标志。2022年,厦门国际银行发布银行业首个《华侨金融服务标准》,为华侨金融服务提供了规范化指引。2024年,其华侨金融服务标准化项目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成为福建省首个获批的金融机构。同年,由该行牵头编制的全国首份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被中银协正式发布为行业标准。这一系列举措,让华侨金融服务实现了从“经验化”到“标准化”的重大跨越,确保华侨客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统一、高效、可信的金融服务。
在标准化引领下,厦门国际银行的华侨金融服务成果丰硕。一系列特色产品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侨心卡”“侨税贷”满足了华侨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跨境e站通”“华侨金融专区”则让华侨金融从理念走向实践。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华侨金融业务量近2300亿元,华侨金融客户数近十万,标准化建设对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
厦门国际银行充分发挥“内地 + 港澳”三地机构的独特优势,构建起强大的跨境服务网络。以内地为主体、港澳为两翼,三地机构紧密联动,不仅打通了“赴港 + 赴澳”跨境发债双通道,还构建了闽港澳“并船出海”的跨境融资机制。截至2025年9月末,已助力超120家中资非金融企业发行境外债,折合人民币超2400亿元。其中,联动附属机构助力企业发行全球首单民营企业“玉兰债”;积极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为18家企业发行绿色及可持续债达458亿元;深化服务八闽企业,助力9家闽籍企业赴境外发债达165亿元。
除了金融服务,厦门国际银行大力弘扬嘉庚精神,将其纳入企业文化体系,成为凝聚集团全员的精神力量。在总行及39家分支机构布置陈嘉庚先生雕塑和肖像,举行嘉庚精神火炬传递活动;开展厦门大学“嘉庚号”海洋科考船访港开放日活动、“陈嘉庚与华侨金融”主题展览、香港培侨中学厦门研学活动,推出“嘉庚号”地铁专列与公交专线,并与中国侨联、人民日报海外网合作摄制《陈嘉庚》系列纪录片,获中国侨联举办的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协办“烽火弦歌”寻访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内迁之路、支持华侨主题大型舞剧《海的一半》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举行“嘉庚心·中华情 走进嘉庚故里”香港教育界赴闽交流考察活动。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创新传播路径,让嘉庚精神深入人心,引领银行奋勇前行。
如今,厦门国际银行正积极推动华侨金融服务体系升级,从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生态构建者”转变。着力推动“华侨金融 +”深度融合,打造绿色侨资项目、科技侨创平台、亲情护侨行动等新场景。为华侨参与的绿色产业项目提供专项信贷支持,打造数智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助力侨资新质生产力发展,举行“侨界法制宣传月”“侨乡义诊活动”守护侨胞侨企健康与安全,让华侨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
在产品创新领域,该行联合集友银行、澳门国际银行研发面向华侨华人的跨境财富管理方案,针对侨胞跨境投资、资产配置等需求,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侨资回国、侨智回归。同时,迭代升级“华侨金融数智服务平台”跨境e站通,提升线上服务水平,为侨商侨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厦门国际银行,正以开放的姿态、系统的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华侨金融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