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算力新赛道:马斯克领跑,谷歌布局,中国公司也开启太空计算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1-25 23:46 作者:苏婉清

马斯克近日在社交平台X上公开表示,星舰技术的突破为大规模部署太阳能驱动的人工智能卫星开辟了新路径。他强调,这是目前唯一具备实现每年1太瓦(1TW)人工智能算力部署潜力的方案。这一表态被视为对谷歌核能AI运营计划的直接回应——此前有消息称,谷歌计划在2029年采用核能支撑部分人工智能业务运行。

电力供应短缺正成为全球AI数据中心扩张的核心制约因素。据富事高咨询公司预测,美国数据中心能源需求将在2027年前增长近一倍,现有电网容量已难以承受大型数据中心的接入需求。在此背景下,将数据中心迁移至太空的构想正获得越来越多科技企业的关注。SpaceX此前宣布的太空数据中心计划显示,通过升级Starlink V3卫星并配备高速激光链路,即可构建太空计算网络。

美国初创企业StarCloud于11月2日完成重要技术验证:其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与谷歌Gemini大模型的试验卫星成功入轨。这颗重60公斤的卫星采用紧凑型设计,GPU算力较现有太空运算设施提升百倍。该公司披露的长期规划显示,拟建设总容量达5吉瓦的轨道数据中心,通过超大型太阳能板与冷却系统实现能源自给,其设施宽度与长度均约4公里。联合创始人菲利普·约翰斯顿指出,太空环境可提供近乎无限的可再生能源,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较地面数据中心降低90%,主要成本集中在发射环节。

谷歌同步推进的"捕日者"项目则聚焦硬件创新。该项目计划将张量处理单元(TPU)集成至配备太阳能电池板的卫星,利用太空无遮挡光照条件实现八倍于地面的发电效率。根据披露信息,谷歌将与Planet公司合作,计划在2027年前发射多颗原型卫星进行技术验证。若项目落地,这将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太空数据中心。

中国在太空计算领域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5月,国星宇航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实施的"星算"计划完成首期部署,通过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12颗计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星座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具备卫星数据在轨处理能力,可支持L0-L4级多源数据实时分析。技术团队透露,星座已实现异轨卫星激光通信组网,并开展天文观测等科学任务。

商业航天市场的竞争态势持续升温。行业分析指出,美国已部署超过1.2万颗星链卫星,其在俄乌冲突中展现的通信能力引发各国关注。有市场观察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商业航天发射能力提升,2026年或将迎来全球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爆发期,相关产业链有望复制人工智能领域的增长轨迹。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