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联手封杀人民币结算,却意外加速全球金属交易格局“大洗牌”

   发布时间:2025-11-26 12:18 作者:陈阳

全球金属交易市场近日迎来一场剧烈震荡,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一纸禁令引发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国际金属贸易的既有格局。这场由美元主导的规则调整,非但未能巩固其霸权地位,反而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推动全球金属交易体系进入双轨并行的新时代。

LME在2025年11月突然宣布,自当月10日起全面禁止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美元保卫战"的升级版,旨在遏制人民币在金属贸易中的崛起势头。然而,市场反应却出乎英美意料:上海期货交易所夜盘主要品种合约全线涨停,而LME美元计价电子盘罕见跌停,两地价差创下36年新高。香港交割库的八千多吨金属储备迅速调节价格差,使沪伦两地金属市场形成紧密联动,彻底粉碎了LME切断联系的企图。

这场变革的深层动因,源于全球金属贸易格局的深刻转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精炼铜消费国和稀土供应国,掌控着70%的稀土氧化物和55%的电解铝产能。近半数金属贸易最终流向中国市场,这种强大的需求支撑使人民币结算比例在三年间从不足10%跃升至30%。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国纷纷采用人民币结算,中国更与中东国家建立直接结算通道,动摇了美元的垄断根基。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保障。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42个国家,处理全球38%的贸易结算。东盟和中东贸易商采用数字人民币结算后,成本降低50%且摆脱SWIFT系统限制。上海期货交易所铝合约持仓量超越LME同类品种18%,成为全球重要定价基准,其原油期货的成功经验正被复制到金属领域。

LME的禁令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部分中东铜线生产商已通知中国供应商,长期订单将采用人民币结算,基准价格锁定上海期货交易所。新加坡、伦敦交易所相继推出人民币计价铁矿石期货,形成多平台支撑的结算网络。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的独立贸易融资体系,使新兴市场间人民币结算比例突破40%。从2023年到2025年,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的占比从5%飙升至25%,覆盖品类从金属扩展至能源领域。

这场变革中,美元霸权遭遇双重打击。一方面,LME作为香港交易所全资机构,其"既要亚洲市场又要维护美元"的矛盾操作严重损害公信力;另一方面,美元作为制裁工具的滥用,使其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降至56.32%,创30年新低。LME禁令非但未能巩固美元地位,反而让更多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货币的风险,加速了全球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进程。

当前全球金属交易已形成鲜明对比:LME主导的美元计价体系侧重金融投机,而上海、迪拜等平台深度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这种分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创造了共赢生态——欧洲和日本贸易商因LME对冲工具减少,转而采用人民币体系,反而促进了多元生态形成。迪拜商品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等区域性定价中心与LME形成良性竞争,使全球金属交易体系更具韧性。

人民币的崛起并非要建立新垄断,而是打破不合理格局,让定价权回归市场本质。中国港口每日十万吨级的金属吞吐量、48%的全球铜消费增量、非洲西芒杜铁矿的定向供应,这些真实的市场需求构成了人民币的坚实基础。当上海铜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当CIPS系统覆盖全球近四成贸易体量,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已不可逆转。

这场由LME禁令引发的市场变局,暴露了美元霸权的脆弱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限制货币流动、巩固霸权的做法,都违背了市场规律。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是中国市场实力、基础设施完善和国际社会认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方向明确、步伐坚定。当交易商开始用脚投票,当多平台结算网络日益完善,全球金融格局的多元化已成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