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嘉善县红旗塘的河面上,一艘满载货物的货轮正缓缓通过通航净高7米的红旗塘大桥。这些货物将经由嘉兴港乍浦港区,搭乘远洋巨轮驶向全球各地。与此同时,在杭州湾畔的嘉兴港,龙门吊正精准抓取五彩集装箱,稳稳放置于即将启航的货轮上,另一侧的卸船机也在高效卸载货物。这一河海接力的物流场景,正是嘉兴市深入推进“海河联运”战略的生动写照。
过去,受限于航道等级和桥梁通航净高,嘉兴内河航运发展受阻。近年来,当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提升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优化外海进港航道,并推动“公转水”“散改集”等运输结构调整,集装箱海河联运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杭申线(嘉兴段)三级航道改造工程为例,作为嘉兴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水运项目,该工程起自桐乡市大麻镇,途经秀洲、经开、南湖、嘉善,最终抵达红旗塘浙沪交界,全长91.6公里。项目按内河限制性Ⅲ级航道标准建设,需改建16座桥梁、新建3处服务区,总投资达77.99亿元。
在延寿桥施工现场,浮式起重机正在进行钢管拱肋吊装作业,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目前,该桥左右两侧钢管拱肋已顺利完成吊装,标志着桥梁主体结构施工取得重要突破。据项目单位介绍,杭申线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关键组成部分,连接杭湖锡线、东宗线、湖嘉申线、京杭运河四条国家高等级航道,承担着浙北地区与上海间的物资交流任务,同时也是杭州、嘉兴至上海的内河集装箱运输主干线。提升航道等级后,将有效破解毗邻行政区跨界航道“连而不畅”的瓶颈。
数据显示,杭申线(嘉兴段)改造工程进展顺利,航道建设已完成约45%,3座服务区中已有2座开工。10月31日至11月1日,延寿桥主桥第一、第二根钢管拱相继完成吊装;桐乡崇福水上服务区建设工程也在稳步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杭申线全线千吨级航道贯通,完善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布局,拓展嘉兴港等港口的经济腹地辐射范围,为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嘉兴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东临大海,南濒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形成“前海后河”的独特格局。依托浙北唯一出海口和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当地发展海河联运的条件堪称优越。据专家测算,水运单位货物运输成本仅为公路的1/3、铁路的1/2,尤其适合大宗货物及集装箱长距离运输。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嘉兴加速推进“公铁水空”联运枢纽建设,提出“三横三纵一通道”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包括湖嘉申线、杭申线、杭平申线三条横向航道,京杭运河、乍嘉苏线、丁诸线三条纵向航道,以及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
如今,嘉兴内河航道网已初具规模:228条定级航道交织成网,总里程达1996.74公里,航道密度位居全省前列。但当地并未止步于此——湖嘉申线一期二期、杭平申线、丁诸线及京杭运河“四改三”已相继通航;浙北集装箱运输通道9.5公里顺利交工验收,30座碍航老桥全部拆除,确保三层集装箱船直达嘉兴港腹地;杭申线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东宗线、乍嘉苏线提升工程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杭平申线黄姑塘支线、海塘支线等“最后一公里”梗阻被彻底打通,江河湖海在嘉兴真正实现“血脉相连”。
从公路直拖到通江达海,嘉兴的物流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过去,长三角企业多依赖公路运输将货物送至海港,如今“公转水”“散改集”模式既降低碳排放,又减少运输成本。随着“三横三纵一通道”建设推进,嘉兴的海河联运网络不断延伸,通过密集的内河班轮,货物可高效衔接嘉兴港乍浦港区的近洋航线,或经宁波舟山港、上海港通达全球。今年1至10月,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61万标箱,同比增长16.37%,增速居全省沿海港口首位。
内河航运的繁荣给嘉兴经济注入新活力。当地已开通44条海河联运航线,密集的航道网络不仅打破地域阻隔,更将港口功能向内陆纵深延伸。一位货运从业者感叹:“以前航道狭窄,只能通行小吨位货船,现在千吨级货轮畅行无阻,运输效率大幅提升。”这种变化在杭申线改造工程中尤为明显——改造后的航道将允许更大吨位船舶通行,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
嘉兴的内河航运发展潜力引发关注。有观察者指出,当地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还注重保持河道水质和航道周边环境,这种发展模式值得借鉴。随着航道等级提升和运输结构优化,嘉兴正从水运大市向水运强市迈进,其经验为内河航运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