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为何成烫手山芋?比亚迪特斯拉接连亏损引思考

   发布时间:2025-05-23 13:05 作者:顾青青

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的挑战似乎比预期中更加严峻。据海外权威电动汽车资讯平台InsideEVs披露,特斯拉的保险业务在2024年面临高达103.3%的赔付率,远超美国车险行业66.1%的平均水平,显示出明显的亏损态势。这一困境并非孤例,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头羊比亚迪的财报同样揭示了保险业务的困境,其2024年保险业务综合成本率高达308.8%,全年净亏损达到1.69亿元。

在燃油车时代,消费者维权事件往往聚焦于品控不佳的个别品牌,而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则常常因车辆事故如车祸、自燃等成为舆论批评的焦点。面对这一现实,不少车企选择涉足车险领域,意图在承担责任的同时探索新的盈利点。特斯拉、奔驰、宝马等海外品牌,以及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等国内品牌,甚至小米、华为也都在保险领域有所布局。然而,实践表明,新能源汽车保险并非一片蓝海。

中国精算师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费总收入超过1400亿元,但综合成本率高达107%,行业承保亏损57亿元。其中,137个车系的赔付率超过100%。高昂的保费与保险公司的长期亏损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的主要矛盾。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较高的出险率和维修成本。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远高于燃油车。例如,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平均达到30%,而燃油车仅为19%。年轻驾驶者群体占比高和新能源汽车动力强劲被认为是导致高出险率的原因之一。新能源汽车广泛采用的一体化压铸、车身电池一体化等技术,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车身强度,但在事故中受损后,维修成本高昂,且零部件往往被车企垄断,增加了价格的不确定性。

车企为提升产品性价比而采用的技术,最终导致了消费者用车成本的上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争的加剧,如高阶辅助驾驶、高性能车机等配置的普及,也进一步推高了维修成本。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保费难以在短期内降低,保险公司的业务扭亏为盈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新能源汽车保费高的问题,降低保费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更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降低事故率;二是减少一体化压铸和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以降低维修成本。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车型出险数据制定更为合理的价格策略,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车企的积极参与。比亚迪、特斯拉等已涉足保险业务的车企,在这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近年来,智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降低事故率提供了可能。鸿蒙智行等企业宣布将实现L3级自动驾驶落地,智驾技术已帮助车辆规避了大量潜在的碰撞事故。同时,特斯拉和比亚迪等车企也开始对一体化压铸技术持谨慎态度,探索更为合理的车身设计,以降低维修成本。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和保有率的提高,车企在售后服务成本上的考虑将越来越重要。对于涉足车险业务的车企而言,居高不下的售后服务成本将直接影响其保险业务的盈利能力。因此,部分回归传统冲焊工艺或采用更为灵活的混合工艺,或将成为车企降低维修成本、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尽管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相关部门已在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随着智驾技术的进步和零部件通用性的提高,维修成本有望逐渐降低,进而改善保险公司的赔付状况。车企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也将为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