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苏引领兴发:以规范之力铸就铝材行业质量传奇与辉煌

   发布时间:2025-11-26 13:19 作者:吴婷

清晨的西浵山,薄雾未散,一位身着运动装的中年男子沿着山道小跑而上,半小时后跃入天湖畅游。这是罗苏坚持十余年的晨练习惯,也是他管理哲学的具象化体现——用身体力行诠释"坚持"与"规范"的力量。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自我约束,让他带领兴发铝型材厂从乡镇企业蜕变为行业标杆,在铝材市场掀起一场静默的质量革命。

1995年的夏天,当罗苏在管理层会议上宣布启动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时,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做铝材也要国际认证?"这个在当时尚显陌生的概念,让企业内外充满困惑。彼时中国铝材行业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低价竞争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兴发作为成立仅十年的乡镇企业,竟要挑战国际标准,无异于在稚嫩的肩膀上扛起千斤重担。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罗苏在动员会上斩钉截铁。他深知,要打破行业恶性循环,必须建立超越国标的自我约束机制。认证办公室随即成立,40万字的质量手册在三个月内编撰完成,连续八期标准宣贯班覆盖全员。从采购员到技术骨干,每个岗位都被要求以国际标准重新审视工作流程,质量责任制细化到岗到人,内部审核每月公示,形成"质量高压线"的震慑效应。

这场静默的变革很快显现成效。德国RWTUV认证中心的审核员发现,兴发的生产流程竟比国际标准更严苛:铝锭熔铸温度控制精确到±2℃,挤压工序的模具更换周期缩短30%,成品检测项目比认证要求多出12项。1996年3月,当认证证书正式颁发时,审核组长感叹:"这家企业把标准变成了习惯。"

市场很快给出回应。1996年下半年,当塑钢门窗以价格优势冲击市场时,兴发凭借认证带来的品质优势稳坐钓鱼台。其产品耐腐蚀性超出行业标准40%,变形量控制在0.1mm以内,使用寿命突破50年。中国建筑材料协会的专家在调研报告中写道:"兴发铝材重新定义了行业基准。"这种底气,让企业在随后国家宏观调控引发的铝锭价格风暴中,成为广东20余家倒闭铝材厂中唯一的幸存者。

国家建设部的文件印证了这种判断。1996年4月,该部授予兴发"全国建筑铝型材生产基地"称号,并在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扶持像兴发这样质量过硬、管理规范的企业,遏制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更令人瞩目的是,兴发随后受邀参与制定1996版中国建筑铝型材国家标准,其企业标准直接上升为国家规范,这种"以企业标准引领行业标准"的殊荣,在中国制造业史上极为罕见。

走进兴发现代化的生产车间,MIS信息系统与质量认证体系形成双重保障。技术咨询部与质量部独立运作,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28道检测工序环环相扣。这种近乎偏执的质量管控,让兴发产品始终保持15%的价格溢价,订单排期长达两个月。当同行还在价格战中挣扎时,罗苏已带领团队向航空铝材等高端领域进军,用国际认证体系筑起的护城河,正不断拓宽企业的边界。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