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武康路的梧桐树影下,市民们或许未曾留意,头顶那些曾经纵横交错的电线,如今已悄然隐入地下。这一变化,不仅让城市天际线更加清爽,更折射出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院”)在能源转型中的创新探索。从架空线入地到零碳建筑,从氢能布局到数字化革新,上海院正以多元路径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2018年,上海市中心启动架空线入地工程,这场被称为“城市微创手术”的改造,涉及规划、交通、市政等多部门协作。28岁的卢磊作为项目团队负责人,带领青年突击队攻克技术难题。在某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对施工安全与停电问题充满担忧,团队用沪语耐心解释防护方案,最终赢得信任。更惊险的是某次深夜施工,新建工井下发现未标注的通信电缆,若不及时处理将影响三个小区供电。卢磊连夜组织核查资料,提出调整工井深度15厘米的方案,既避开管线又控制成本,确保工程按时推进。
如果说架空线入地是城市“里子”的升级,那么普陀区真如副中心的海纳工程院则展现了“面子”的绿色智慧。这座3万平方米的建筑,集成了“光储直柔”系统:屋顶铺设单晶硅光伏板,外遮阳采用柔性组件,玻璃栏板嵌入碲化镉薄膜电池,总装机容量达150千瓦,年发电量12.88万千瓦时。配合储能装置与直流微网,建筑可根据电网负荷自动调节用电,综合能耗强度降低26%,年减碳312吨。2023年,该项目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获联合国人居署推介,成为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典型案例。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上海院以氢能与新型储能为双翼,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成立的申氢能源工程有限公司,覆盖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利用全产业链,承接风光制氢合成氨醇一体化、加氢站等项目设计。2024年11月,上海院主办首届上海绿色氢能产业链发展论坛,与多家单位签署协作协议,倡议成立产业联盟,推动绿氢技术落地。同时,上海院深度参与上海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为国际绿色氢能交易中心、氢基能源发展路径提供决策支持。
在新型储能领域,上海院同样成果斐然。自2010年完成国内首个大型风光储电站设计以来,其参与建设的上海市新型储能测试基地项目已成为行业标杆。该基地位于华能石洞口第一电厂,总规划规模240万千瓦时,通过多技术并行测试、场景化仿真验证及“AI+能源”融合创新,攻克多技术耦合测试难题,助力国产储能技术迭代升级。
数字化浪潮中,上海院自主研发的“BIM+AI智慧新能源设计平台”正重塑行业生态。在新疆喀什的戈壁滩上,一座300兆瓦光伏电站的设计效率因该平台大幅提升——过去需数日的参数推敲,如今仅需几十分钟。平台基于国产BIM引擎开发,集成130亿参数大模型,可自动生成多套优化方案,效率提升超90%。这一突破源于上海院2015年启动的自主研发计划,经过十年积累,其新能源光伏专业已全面采用该平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性进一步增强。
作为国资委“国产BIM创新联合体”链主单位,上海院还承担着推动行业生态重构的责任。其团队被授牌“AI+创新工作室”,成为政产学研协同标杆。目前,上海院正推进“云上设计院”建设,通过集成高性能算力集群,支持大模型微调与专业软件远程计算,实现资源弹性扩缩容。从戈壁滩到云端,上海院的技术革新不仅定义了工业设计新边界,更映照出中国智造从“卡脖子”到“握拳头”的转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