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HK09988)近日公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2025年7月至9月)财务报告,集团当期收入达2477.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若剔除已剥离的高鑫零售和银泰业务影响,同口径收入增幅提升至15%。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34%,AI相关产品连续九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电商客户管理收入(CMR)增长10%,即时零售业务收入同比激增60%。
财报显示,本季度净利润为206.12亿元,同比下降53%;经调整EBITA(息税摊销前利润)降幅达78%,主要源于对即时零售、用户体验及科技研发的持续投入。集团首席财务官徐宏坦言,短期盈利波动源于对未来布局的资本倾斜,过去四个季度在AI与云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开支已达1200亿元。这一战略引发市场热议:如此规模的投入是否值得?
即时零售业务成为本季度亮点之一。该板块收入达229.06亿元,同比增长60%,主要得益于4月底推出的“淘宝闪购”带来的订单量攀升。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透露,闪购业务已进入第二阶段,在完成规模扩张后,经济效益优化符合预期,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数据显示,平台高客单价订单占比持续提升,非茶饮类订单占比已超75%,最新笔单价环比8月上涨两位数。
云智能集团表现同样亮眼,收入同比增长34%至398.24亿元,公共云业务及AI产品采用量增长成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则实现经调整EBITA扭亏为盈,达1.62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29.05亿元,效率提升成为关键因素。不过,大规模投入也带来现金流压力:本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00.99亿元,同比下降68%;自由现金流净流出218.40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流入137.35亿元。
集团管理层在财报会议上释放积极信号。CEO吴泳铭表示,当前处于战略投入期,重点构建AI技术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与电商融合的大消费平台。今年2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4月上线即时零售业务,7月再追加500亿元消费领域投资。高管透露,3800亿元仅为规划基数,实际投资可能进一步扩大,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的AI基础设施投入将持续加码。
AI战略布局呈现双轨并行特征。吴泳铭介绍,集团在AI to B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全栈服务商,服务千行百业;在AI to C领域,依托性能领先的模型及生态优势,打造超级原生应用。经济学者盘和林分析认为,阿里AI战略以“千问”大模型为核心,通过中文数据优势对标ChatGPT,未来或通过流量导入和功能升级实现与电商生态的深度协同,例如优化AI客服系统或嵌入商品信息引导消费。
尽管AI商业化进程尚未进入收获期,但管理层对长期前景充满信心。高管在会议中指出,随着模型能力提升,AI适配场景将持续扩展,未来三年需求确定性较强,泡沫风险较低。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崔丽丽则认为,当前C端大模型仍处于流量积累阶段,但淘宝生态中的商家可基于阿里AI模型开发场景应用,反哺To B业务能力提升。
除AI领域外,阿里正加速整合消费板块资源。今年6月,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标志着集团向大消费平台迈出关键一步。管理层透露,除即时零售外,盒马、飞猪及高德等本地生活业务均纳入战略布局,目标是通过业务协同提升市场份额。这场以短期利润换取长期赛道主动权的博弈,正将阿里巴巴推向时代变革的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