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丰田宣布其固态电池技术计划:2027年实现量产,充电10分钟可行驶1200公里。这一消息再次将固态电池推向行业焦点。而在中国,一家名为清陶能源的企业,早已在这条赛道上深耕多年,成为全球固态电池领域的先锋力量。
清陶能源的核心团队源自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由南策文院士领衔。南策文是我国材料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78年,15岁的他考入华东化工学院玻璃专业(现华东理工大学),从湖北浠水来到上海,开启了学术生涯。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进入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任教,并在3年后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副教授。1999年,南策文加入清华大学,带领团队在功能陶瓷领域取得突破,成为国家“973”计划功能陶瓷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冯玉川考入清华大学材料系,成为南策文的学生。当时,南策文的陶瓷研究已延伸至复合固态电解质及电极材料,与固态电池技术产生交集。冯玉川在硕士阶段深度参与这些研究,毕业后曾就职于北汽新能源部门。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仍依赖进口,安全性、成本和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站在产业转型的节点上,年仅30岁的冯玉川决定创业。他与同门李峥共同创立清陶能源,取“清华陶瓷”之意,并邀请南策文担任首席科学家。
清陶能源的成立,标志着师生携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公司以固态电池为核心,瞄准其高安全、长续航、低成本的优势,推动技术转化。2014年5月,江苏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成立,创始团队包括冯玉川、李峥、南策文和杨帆。2015年,南策文带领清华技术团队为清陶揭牌,但此时公司并未直接开发固态电池,而是从锂电池隔膜切入,推出“锂离子电池纳米陶瓷纤维隔膜”等产品,服务其他电池厂商。
2016年,清陶能源将总部迁至江苏昆山开发区,成立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同年,南策文的另一位学生何泓材加入,担任副总经理兼研究院院长。清陶的技术路线以电解质为核心,将固态电池分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大方向。硫化物电导率高但热稳定性差,聚合物成本低但电导率有限,而氧化物则兼顾稳定性和电导率。日韩企业主攻硫化物路线,日本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国际专利申请占比达68%,丰田更是拥有全球最多的固态电池专利。清陶则选择务实路线,采用“迭代造血”策略:第一代电池采用氧化物+聚合物路径,已搭载于上汽智己L6;第二代电池则结合氧化物、卤化物和聚合物,进一步优化性能。
2016年落户昆山时,全球固态锂电池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清陶团队在科技园租房研发,同时推动成果产业化,面临资金、人才和规模的多重挑战。冯玉川亲自带队攻关,突破固态电解质粉体制备等技术难题。2018年,清陶建成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生产线,设计产能0.1GWh;2020年,产能升级至1GWh,并投产固态动力锂电池规模化量产线。同年,搭载清陶固态电池的哪吒U纯电动汽车样车下线,成为国内首款可行驶的固态电池样车。
此后,清陶加速布局:2022年,总投资50亿元的10GWh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开工,计划年装机量达100亿瓦时,新增产值100亿元;同年,在成都郫都区投资100亿元建设动力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瞄准储能细分市场。2024年4月,上汽智己L6发布,搭载清陶开发的133kWh“超快充固态电池”,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10分钟补能400公里,成为全球首款量产车型。清陶的产品线已覆盖车用、船用、飞行器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并延伸至固态电池专用材料、创新设备和凹土新材料等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
清陶的崛起离不开资本的支持。2016年,峰瑞资本看中南策文团队,成为首轮投资者,并在后续轮次持续跟进。2019年,清陶建成固态锂电池量产产线后,北汽、上汽、广汽三大车企的CVC部门陆续投资。其中,上汽集团通过“给钱、给人、给资源”的深度合作,成为关键推动者。2022年,双方共建固态电池实验室,完成第一代固态电池装车试验,测试车辆续航达1083公里,创下全球纪录。2023年,上汽追加投资27亿元,成为清陶第一大产业投资人,并成立合资公司上汽清陶,计划通过“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三步走战略,于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装车。
车企的入局不仅带来资金,更加速了清陶的研发和应用进程。目前,清陶已构建“新能源材料—固态锂电池—自动化装备—锂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孵化—产业投资”的完整生态链,形成电池、材料、装备、综合利用和成果转化五大业务板块。其中,华东新材料产业转化基地由昆山开发区管委会、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和清陶能源联合建立,推动技术、装备和产业的闭环发展。业内普遍认为,未来五年将是固态电池竞争的关键期,清陶凭借技术积累和产业生态,有望成为改变格局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