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服务的版图中,厦门国际银行凭借独特的“华侨基因”,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自1985年于厦门经济特区诞生,这家银行便与华侨群体紧密相连,成为中外合资银行领域的开拓者。其附属机构集友银行由“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倡办,澳门国际银行则由爱国华侨李文光先生于1974年创办,深厚的华侨渊源,让它自成立起就肩负起服务侨胞侨企的特殊使命。
四十年间,华侨金融业务不断拓展升级。从最初的侨汇结算,逐步延伸至跨境投融资、财富管理、产业链服务等多元领域。2021年,厦门国际银行将“华侨金融”提升为全行战略,在总分行及港澳附属机构设立专营部门,构建起“从总行到分行、从境内到境外”的专业化服务体系。这一举措,为华侨金融的系统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标准制定是服务走向成熟的关键标志。2022年,厦门国际银行发布银行业首个《华侨金融服务标准》。2024年,其华侨金融服务标准化项目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成为福建省首个获批该试点的金融机构。同年,由该行牵头编制的全国首份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被中银协正式发布为行业标准。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化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让华侨客户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享受到统一、高效、可信的金融服务。”这一标准体系,推动华侨金融服务从“经验化”迈向“标准化”。
在标准引领下,厦门国际银行的华侨金融服务成果丰硕。一系列特色产品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侨心卡”“侨税贷”,到“跨境e站通”“华侨金融专区”,让华侨金融从理念落地为实践。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华侨金融业务量近2300亿元,华侨金融客户数近十万,标准化建设对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
厦门国际银行充分发挥“内地+港澳”三地机构的独特优势,构建起强大的跨境服务网络。扎根福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东南亚,这是其发展华侨金融的底气所在。依托集友银行、澳门国际银行两家港澳附属机构,形成“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格局。三地机构联动,不仅打通“赴港+赴澳”跨境发债双通道,还构建闽港澳“并船出海”的跨境融资机制。截至2025年9月末,已助力超120家中资非金融企业发行境外债,折合人民币超2400亿元。其中,联动附属机构助力企业发行全球首单民营企业“玉兰债”;积极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为18家企业发行绿色及可持续债达458亿元;深化服务八闽企业,助力9家闽籍企业赴境外发债达165亿元。
除了金融服务,厦门国际银行大力弘扬嘉庚精神,将其纳入企业文化体系。在总行及39家分支机构布置陈嘉庚先生雕塑和肖像,举行嘉庚精神火炬传递活动;开展厦门大学“嘉庚号”海洋科考船访港开放日活动、“陈嘉庚与华侨金融”主题展览、香港培侨中学厦门研学活动,推出“嘉庚号”地铁专列与公交专线,还与中国侨联、人民日报海外网合作摄制《陈嘉庚》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获中国侨联举办的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协办“烽火弦歌”寻访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内迁之路、支持华侨主题大型舞剧《海的一半》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举行“嘉庚心·中华情 走进嘉庚故里”香港教育界赴闽交流考察活动。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创新传播路径,让嘉庚精神引领银行奋勇前行。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提供金融服务,更以弘扬嘉庚精神为己任,走出一条高举华侨金融旗帜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一系列文化交流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活动,如海外华商经贸对接、闽侨青年海丝情活动、香港培侨中学研学营、香港教育界赴闽交流考察、“穗澳专列”助学巴士等,让华侨金融有了更深厚的情感根基。
当前,构建跨境金融服务新范式成为重要工作,华侨金融是其中关键一环。厦门国际银行正从传统“服务提供者”向“生态构建者”升级,推动“华侨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打造绿色侨资项目、科技侨创平台、亲情护侨行动等新场景。例如,为华侨参与的绿色产业项目提供专项信贷支持,打造数智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助力侨资新质生产力发展,举行“侨界法制宣传月”“侨乡义诊活动”守护侨胞侨企健康与安全,让华侨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
在产品创新上,该行联合集友银行、澳门国际银行研发面向华侨华人的跨境财富管理方案,针对侨胞跨境投资、资产配置等需求,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侨资回国、侨智回归。同时,迭代升级“华侨金融数智服务平台”跨境e站通,提升线上服务水平,让侨商侨企享受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侨批寄情到标准引领,从港澳联动到跨境生态,厦门国际银行在华侨金融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继续当好华侨金融的“先行者”与“铺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