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提出一个颇具前瞻性的观点:“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像打造产品一样经营公司。”这一理念在2015年首次出现在他的个人微博时,字节跳动尚处于创业初期,但随后今日头条、抖音等产品的爆发式增长,让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真正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的,不仅是其带来的商业成功,更是其背后对企业文化本质的深刻洞察:如果将公司视为产品,那么文化便是支撑这一产品的底层架构。
企业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曾指出,文化是组织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共同假设体系,它直接影响着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一家企业能够培养出与战略目标相契合的文化氛围时,员工的行为便会自然趋向于符合组织期望的方向。这种文化不是通过口号或活动强行灌输的,而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自觉”——即使没有明确的流程或上级指示,员工也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却陷入了困境。新东方32周年庆的内部信中,五次提及南极的冰雪与企鹅,试图用“极地坚守”隐喻企业精神,却忽略了员工对加班补贴和成长机会的朴素诉求;泡泡玛特79元的盲盒因“情绪价值”定价逻辑引发争议,一线员工的一句“贵”暴露了文化理念与员工认知之间的断层。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马云的“996福报论”、董明珠对年轻人求职的言论,都曾因脱离实际工作体验而引发广泛讨论。这些案例反映出,当企业文化与员工需求脱节时,即使初衷良好,也可能沦为“脱离现实的鸡汤”。
这些争议背后,折射出一个普遍的组织命题:当企业文化无法引发员工共鸣时,企业该如何重新审视文化的价值与构建逻辑?真正的文化不是靠口号或活动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员工的“行为自觉”体现的。泡泡玛特的员工若能理解盲盒背后的情绪价值,或许不会在直播间直言其“贵”;新东方的员工若能感受到企业与个人成长的绑定,或许会对南极来信多一份理解。可惜的是,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停留在“让员工知道”的层面,却未能达到“让员工认同”和“践行”的阶段。
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需要像打造产品一样经营文化,从“用户调研”到“迭代优化”形成完整闭环。一款成功的产品需要经历需求调研、产品设计、测试迭代和用户运营的全流程,文化建设同样需要遵循这一逻辑。华为在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时,先通过高管访谈和一线调研发现“研发与市场脱节”的痛点,再将文化定位为“解决客户问题”,最终形成“研发围着市场转”的行为准则。这种基于痛点的文化设计,才是“产品思维”的起点。
文化的“产品设计”需要将价值观转化为可落地的行为标准。字节跳动的“坦诚清晰”文化,通过“飞书文档全员可见”“会议不绕弯子”等具体规则得以实现;海底捞的“极致服务”文化,则通过“基层员工2000元免单权”等制度让员工知道如何行动。反观新东方的南极来信,用企鹅比喻团队协作,却未说明具体如何协作;泡泡玛特强调“情绪价值”,却未明确员工如何传递这种价值,导致文化停留在抽象层面。文化的成功在于从“小场景”切入,让员工在一次次正确的行为反馈中形成习惯。
文化的建设还需要数据化的迭代优化。企业应建立文化的“健康度指标”,像追踪产品销量一样评估文化的落地效果。新东方若在南极来信发布后收集员工反馈,或许能避免争议发酵;泡泡玛特若建立“员工对产品定价的认同度调研”,也能提前化解矛盾。华为的“蓝军机制”通过模拟竞争对手的视角挑战现有文化,字节跳动的“文化积分系统”则将员工践行价值观的行为量化,这些实践都表明,文化需要根据员工反馈和业务变化持续优化,才能避免“文化老化”导致的组织僵化。
最终,文化的终极形态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创”。优秀企业会让员工成为文化的“共创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胖东来的“服务文化”深入人心,关键在于让员工参与规则制定;阿里巴巴的“武侠文化”源自员工自发的“花名制度”,后经公司提炼优化成为独特符号。这些案例证明,文化的“爆款基因”藏在员工的日常实践中。当员工从“文化的听众”变成“创作者”,组织便会形成良性循环:员工在共创中认同文化,在践行中传递文化,最终让文化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文化早已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决定企业能否穿越周期的“核心产品”。当企业像打磨产品一样经营文化,让它从“抽象概念”变成“行为自觉”,便会发现:那些“没有流程、没有指示”的时刻,恰恰是文化最闪耀的证明。对于正困惑于文化建设的企业家而言,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公司突然取消所有管理制度,员工是否会像期望的那样工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不是员工的问题,而是文化还未真正成为被用心打磨的“产品”。毕竟,最优秀的组织从不需要靠口号约束行为,因为文化早已融入每一位员工的思维与行动,成为无需提醒的“自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