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公司正经历核心业务转型阵痛期,但云业务与国际化板块呈现突破性增长。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实现营业收入2477.95亿元,剔除剥离业务后同比增长达15%。不过受战略投入影响,经营利润同比下滑85%至53.65亿元,经调整EBITA下降78%至90.73亿元。
即时零售业务成为利润承压的关键变量。财报显示,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60%,但单位经济亏损仍待改善。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透露,淘宝闪购通过优化订单结构与物流成本,10月以来每单亏损较7-8月收窄50%。目前闪购已覆盖食品健康、商超等非外卖场景,盒马与猫超闪购订单环比8月增长30%。管理层预计,随着运营效率提升,下季度投入将显著收缩。
中国电商集团仍是收入支柱,占集团整体约54%。本季度实现营收1325.78亿元,同比增长16%,但经调整EBITA同比减少338亿元至104.97亿元。CFO徐宏指出,若剔除即时零售亏损,该板块利润本可实现中个位数增长。财报显示,用户体验升级与科技研发投入是利润波动的主要原因。
在国际化领域,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该板块营收增长10%至347.99亿元,经调整EBITA由去年同期亏损29.05亿元转为盈利1.62亿元。速卖通Choice业务的物流优化与投入效率提升被视为主要推动力。
云智能集团成为最大亮点,营收同比增长34%至398.24亿元,规模超越国际业务板块。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经调整EBITA提升35%至36.04亿元。根据IDC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云以26.8%市场份额领跑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华为云、天翼云分列二三位。
技术布局方面,阿里云在9月云栖大会上宣布全栈AI能力升级,涵盖从基础模型到智算集群的完整链条。董事长吴泳铭表示,当前AI投资周期中,基座模型训练与推理服务落地是两大优先级。针对资源分配,使用存储、大数据等全栈服务的客户将获得更高优先级,而单纯租用GPU的客户优先级相对较低。
对于行业供需格局,吴泳铭判断AI资源紧缺将持续三年。他指出,自下半年起存储、CPU等核心环节已出现缺货,供应链扩产周期需两至三年,而需求增长速度将远超供应提升幅度。基于这一判断,阿里云明确表示不存在AI泡沫担忧,将持续加大基座模型研发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