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公布的财报中,阿里巴巴集团透露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布局,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公司CEO吴泳铭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考虑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此前宣布的3800亿元投资规模可能不足,未来不排除进一步追加投入。这一表态将外界目光拉回今年2月,当时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超过过去十年总和。
面对日益激烈的AI竞争,阿里巴巴选择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公司不做直接参与应用开发的"淘金者",而是专注于提供基础设施的"卖铲人"。这种战略定位已初见成效:最新财报显示,在AI需求推动下,阿里云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4%至398亿元,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35%,达到36亿元,增速较上季度进一步提升。
市场研究机构对阿里云发展前景普遍看好。高盛预测,阿里云在2026和2027财年的收入增速将分别达到23%和25%,高于此前预测的13%和14%。吴泳铭在电话会议中指出,当前AI资源供需失衡严重,不仅新一代GPU全负荷运转,三至五年前的老一代设备也处于满载状态。这种局面预计将持续三年,为算力供应商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机遇。瑞银测算显示,阿里云未来可能以每年1-2GW的速度扩张数据中心容量,带来每年1000亿至2000亿元的资本投入。摩根士丹利则预测,2026至2032年间阿里云年新增容量将超过3GW,相当于2025年中国市场新增容量的总和。
在业务布局方面,阿里巴巴采取B端C端双轮驱动策略。今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公司首次系统阐述了通往超级人工智能的三阶段路线,明确将通义千问开源模型和超级AI云作为两大核心方向。大会期间发布的七款大模型在性能、推理、多模态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旗舰模型Qwen3-Max性能超越GPT5等国际竞品,跻身全球前三。目前,通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与NBA、万豪、中国银联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在B端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阿里巴巴通过千问App正式进军C端市场。该应用上线一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超越ChatGPT等国际应用,成为增长最快的AI产品。公司计划将其打造为未来的"AI生活入口",提供智能助手服务。吴泳铭解释称,这一决策基于两方面考虑:Qwen3-Max的模型能力已达全球领先水平,且AI与阿里电商、地图等业务的协同效应具有巨大想象空间。
针对市场关注的AI泡沫问题,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出现大规模泡沫的可能性较低。实际数据显示,AI技术正在创造真实价值。麦肯锡调查显示,企业使用AI平均可降低9%-11%的成本。中金公司研究指出,AI需求可分为颠覆式创新和降本增效两个层面,后者已开始显现成效。以标普500企业为例,AI每年可帮助节省约3000亿美元成本,相当于OpenAI年收入的15倍。
为构建长期竞争力,阿里巴巴正在推进两大战略举措。在全球化方面,公司计划打造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云计算网络,目前已在29个地区运营91个可用区,并在巴西、法国、荷兰新建数据中心。7月设立的新加坡AI全球能力中心,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新增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东南亚布局。在业务协同方面,阿里正以AI重构"科技+零售"的估值逻辑。双11期间,500万商家使用AI工具,运营效率平均提升1.5倍,展现了AI赋能全生态的乘数效应。
资本市场对阿里AI战略反应积极。2025年初以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累计涨幅超过94%,AI成为推动估值重构的关键因素。中金公司分析认为,AI技术潜力巨大,具备多元业务场景和规模化商业闭环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阿里巴巴凭借电商、云计算、本地生活等业务的生态协同,正在构建这种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11月17日,公司宣布推出千问APP国际版,依托Qwen模型的海外用户基础,直接参与全球AI应用竞争,这场竞争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涉及下一代AI生态的主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