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东兴证券与信达证券的重大重组事件迎来关键进展,自今日起三家券商A股正式停牌,标志着这场涉及2025年行业格局的整合正式启动。根据财务数据及多方信息,此次合并将在资产规模、业务布局、区域覆盖等多个维度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十大核心看点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财务指标的跃升成为最直观的变革。以2025年三季度数据为基准,合并后的中金公司总资产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96亿元,较原中金增长32%,行业排名从第6位升至第4位;净资产规模增至1747亿元,增幅达48%,排名跃居第4位。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样表现亮眼,274亿元的营收较原中金增长32%,行业排名升至第3位;95亿元净利润增长45%,排名从第10位提升至第6位。细分业务中,投资收入增长29%至142亿元,行业排名从第7位升至第3位,尽管该指标受市场周期影响较大,但仍凸显出合并后的规模效应。
业务协同与资源互补被视为整合的核心价值。中金公司在综合投行、跨境交易、财富管理等领域的专业能力,与东兴证券的福建区域深耕、信达证券的辽宁市场布局形成天然互补。例如,东兴证券77家营业部中34家位于福建,信达证券82家营业部中33家扎根辽宁,合并后中金系营业部总数将达374家,较原中金增长73%,区域覆盖密度显著提升。这种“高端服务+区域下沉”的模式,有望复刻中金财富此前整合中投证券的成功经验,通过“中国50”等明星产品矩阵和RITAS数字化平台,将专业财富管理服务延伸至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资管与基金牌照的整合成为另一焦点。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中金基金、信达澳亚基金、东兴基金的非货币AUM分别为854亿元、644亿元、217亿元,合并后相关牌照的整合将进一步放大资管业务的规模效应。信达证券作为原AMC系券商,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专业能力,可为中金深化债务重组、风险化解等新型投行业务提供增量空间;东兴证券的固收自营优势与中金的跨境交易能力结合,则有望拓展投行业务的协同边界。
股东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利润分配格局。东兴证券原控股股东东方AMC持股比例从45%稀释至合并后的约7.1%,利润贡献从9.6亿元降至约9.0亿元;信达证券原控股股东信达AMC持股比例虽从78.7%降至16.9%,但由于信达证券PB估值较高,在换股合并中获得更优对价,利润贡献反而从14.2亿元增至21.5亿元。这种差异化的股权安排,既平衡了各方中小股东利益,也体现了市场对资源整合效率的认可。
此次合并的深层背景是汇金系券商牌照的集约化改革。中央汇金目前持有中金公司、信达证券、东兴证券等8张券商牌照,本次整合聚焦三家上市券商,旨在通过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优化资源配置。由于三方实控人均为中央汇金,交易预计不会产生商誉,且PB估值差异较小,避免了长期利润压制风险。市场分析认为,长城国瑞未参与本次合并,或因其非上市公司身份需走借壳上市流程,程序相对复杂。
从行业视角看,这场整合标志着证券业供给侧改革进入实质阶段。证监会此前提出的“培育2至3家国际一流投行”目标下,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整合、中金公司的此次动作,均被视为行业洗牌的关键信号。华创证券非银团队指出,汇金系与上海系(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已占据两个名额,其他券商争夺剩余席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并购重组仍是塑造顶尖投行的最直接路径。
中金公司并非首次通过收购扩张版图。2016年,中央汇金将中投证券100%股权转让给中金公司,后者通过整合中投证券的零售经纪网络,形成了“高-中-低端”客户全覆盖的财富管理体系。2017年中投证券更名为“中金财富”后,投行等核心业务与中金公司本部深度融合,为本次整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此次合并后,中金财富的品牌架构或将延续,区域财富管理与特色投行业务共享中金品牌背书,同时通过统一风控标准和技术系统,实现“规模效应+业务协同”的双重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