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热潮涌动:传统工厂如何借势AI赛道实现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5-11-25 18:01 作者:周琳

在海智在线第十届全球采购供应链千人大会上,一场聚焦机器人供应链变革的圆桌对话引发行业关注。这场以“双足觉醒、四足进化——机器人赛道供应链变局”为主题的讨论,汇聚了机械臂、自主移动机器人、四足机器狗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头部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赛道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深圳市越疆科技全球智造生态经理武重阳透露,工业机械臂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搬运、上下料向咖啡制作、艾灸理疗等消费领域延伸。这种转变背后,是制造业与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机械臂企业甚至传统机械制造商,都在通过智能化改造寻找新的增长点。”他指出,越疆科技今年3月已将业务拓展至人形、半人形及轮式机器人领域,为供应链伙伴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平台企业正在成为这场变革的催化剂。海智在线采购商事业部总监常青青介绍,该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连接全球近30万家工厂,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对接大厂创新项目。在本次大会首次设立的机器人展示专区,来自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的双足、四足及轮式机器人与全国工厂的精密零件同台展出,这种“产能可视化”模式让采购方能直观评估供应商实力。

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采购总监杨少平指出,轮臂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带动了原有供应商转型,但产业链仍存在显著痛点。“样品测试达标容易,量产一致性却难以保证。”他坦言,当前机器人制造领域面临“未富先卷”的困境,企业要求供应商在研发早期就投入资源进行工艺迭代,这对中小工厂的耐心与实力都是严峻考验。

北京极智嘉科技智能设备全球品类经理张洪源观察到,随着技术门槛降低,同质化竞争加剧,工厂的快速响应能力成为争夺订单的关键。“现在客户不仅要求24小时报价,还希望48小时内拿到样品。”这种需求倒逼制造企业提升柔性生产能力,海智在线联合创始人徐香透露,某顶尖人形机器人企业甚至要求供应商5小时内完成报价。

面对这种转型压力,海智在线将机器人项目按难度分为三档:L1级适合中小工厂试水,仅需按图生产;L2级涉及新技术工艺,需要一定研发能力;L3级则属于前沿技术攻关,需供需双方深度协作。徐香建议企业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切入点,“创新落地需要循序渐进,不必盲目追求高难度”。

这种分级体系正在产生实效。某中小工厂通过海智在线对接光刻机配套供应链时,平台工程技术团队为其制定了从质量体系到生产流程的整套改造方案,帮助该厂成功进入此前从未涉足的领域。类似案例在半导体行业尤为突出,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总经理李四华表示,高端制造依赖的不仅是设备,更需要平台企业精准匹配供应链资源。

浙江欧盾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型路径提供了另一种启示。这家从“小手板厂”起家的企业,通过持续添置生产设备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最终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能力。总经理金正攀认为,制造商既要做到“人有我优”,更要创造“人无我有”的价值,这种策略使其成为多个领域的“技术合伙人”。

在魔法原子机器人供应链总监殷程香看来,四足机器人领域的变革更具代表性。随着机器狗从技术演示向生产工具转变,供应商必须具备高精度加工、快速送样及可制造性评估能力。“采购方希望质量、速度、成本三者兼顾,这对工厂的综合实力提出极高要求。”她指出,这种趋势正在重塑整个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