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技术领域近日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电信牵头完成的全球首例超百公里空芯光纤量子与经典信号共纤传输实验,四项核心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量子通信技术向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更展现了我国在通信领域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量子通信以绝对安全性著称,但其与现有经典通信网络的融合始终是产业化瓶颈。传统实芯光纤中,量子信号与经典信号如同“同频干扰的电台”,难以兼顾传输容量与安全性。此次实验通过空芯光纤技术,在101.6公里距离上实现了37.6Tbps的超大容量传输,同时保持21分贝毫瓦的高功率输出,安全密钥率稳定在5kbps量级,四项指标均刷新全球纪录。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创新机制的突破。实验团队采用频谱协同分配机制与多源串扰抑制策略,有效解决了实芯光纤中的信号互扰难题。而空芯光纤的空心结构设计,使光子在空气介质中传输,大幅减少散射与吸收损耗,从根本上降低了信号干扰。这种“物理隔离+算法优化”的双重创新,为量子通信与经典网络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方案。
这项成果的诞生凝聚了产学研多方力量。中电信量子集团、科大国盾量子、长飞光纤、中兴通讯与北京邮电大学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各自发挥技术优势:国盾量子提供量子技术核心支撑,长飞光纤突破光纤制造工艺,中兴通讯优化通信设备性能,北邮则贡献前沿理论研究。这种“企业主导+科研支撑”的模式,展现了我国通信产业协同创新的强大动能。
参与团队中不乏行业标杆。中电信量子集团依托中国电信网络资源,2024年入股国盾量子后,迅速推出“天衍-504”量子计算机,2025年又发布搭载“祖冲之三号”芯片的“天衍-287”平台。目前该平台访问量超3700万次,用户覆盖60余国,实验任务突破270万次,在三大运营商中量子技术布局领先。长飞光纤则延续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的传统——其创始人赵梓森院士早年推动我国光纤产业化,如今公司已成为全球光纤领域的重要力量。
对比国际竞争格局,我国优势愈发凸显。欧盟“量子旗舰计划”虽投入巨资,但产业化进程滞后;美国IBM、谷歌等企业聚焦量子计算,通信传输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我国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完整链条,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已在银行跨城交易等场景落地应用,展现出技术转化的高效性。
从90年代突破光纤技术封锁,到2018年应对通信设备制裁,再到如今量子通信领跑全球,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轨迹印证了“困境即机遇”的规律。此次空芯光纤实验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里程碑,更标志着我国在通信领域已构建起从材料、设备到系统的全产业链优势。随着量子通信时代临近,这种技术积累与产业协同的双重优势,将成为我国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