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33种矿产保有量居全国前列 矿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有力

   发布时间:2025-11-26 22:09 作者:赵静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深化矿业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已发现矿种超过120种,其中33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位居全国前十,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和镁矿等4种矿产储量更是稳居全国首位。这一资源优势为山西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山西通过省级财政投入18.5亿元勘查资金,系统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覆盖63种矿产和1425个矿区。针对铝、铁、铜、金等战略紧缺资源,实施重点勘查评价工程,预计将全面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任务。这种精准发力不仅增强了资源保障能力,也为后续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矿业权市场化改革是山西推进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全省已建成统一规范的矿业权交易体系,全面推行电子化、网络化交易模式,并主动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开出让煤炭、铝土矿和煤层气矿业权20宗,成交总额达1178亿元,预计新增煤炭产能2920万吨/年、铝土矿产能1000万吨/年。这种市场化配置机制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

在非煤矿山整治整合方面,山西采取“关小改中建大”策略,推动矿山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已有7个市的非煤整治整合方案获得批复,运城、阳泉等地的砂石土类矿山整合基本完成,矿山数量大幅压减。这种整合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集中度,还促进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

为优化能源结构,山西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重点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通过支持运城市打造地热供暖示范城市,并在“一区三县”建设示范项目,探索可持续开发模式。这种转型举措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变。

绿色矿山建设是山西矿业改革的重要方向。全省已累计建成281座绿色矿山,其中国家级75座、省级206座,总数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和修复全流程,山西构建了高效开发、节约利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修复的新格局。同时,通过规范矿业权人基金缴存制度,督促企业累计缴存基金800多亿元,预计2025年使用规模将超100亿元,形成“边开采、边修复”的良性循环。

在生态修复方面,山西近五年已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58平方千米,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全省9个设区市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将实现全域“清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些举措不仅修复了地质环境,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空间。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