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骨汤装进利乐包,当“慢火熬煮”变为“开盖即饮”,一场跨越太平洋的饮食革新正在重塑消费认知。2025年的美国便利店货架上,橙黄色利乐包装的即饮骨汤正以年均超1亿美元的销售额,从可乐、奶茶手中夺取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这场由Kettle & Fire等品牌引领的革命,不仅重构了产品形态,更将骨汤从“餐桌配角”推上“全时段健康饮品”的C位,而拥有五千年骨汤文化的中国,正站在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探寻从B端技术沉淀到C端消费爆发的破局路径。
美国品牌的成功密码藏在三个关键词里:包装革命、场景重构与价值锚定。Kettle & Fire摒弃传统陶罐,采用与牛奶盒相似的利乐包装,推出32盎司家庭装与8.25盎司便携装,覆盖早餐、办公、露营等多元场景。更颠覆性的是,品牌开发出袋装、微波杯装、速溶粉末装等产品形态——速溶骨汤粉可与咖啡粉混合成“蛋白咖啡”,或搭配椰子糖制成“胶原蛋白奶昔”,彻底打破骨汤的食用边界。在纽约街头,“Brodo”窗口店将骨汤变成“奶茶式”消费品:消费者可自选鸡骨、牛骨或混合骨汤底,搭配姜黄、辣椒油等“小料”,定制专属饮品。这种参与感让“骨汤热巧克力”在Instagram收获超6000次点赞,成为健康与潮流的代名词。健康消费浪潮的推动下,骨汤天然的高蛋白、低脂肪属性被品牌转化为营销核心。Kettle & Fire强调使用草饲牛肉、自由放养鸡肉,全程无防腐剂与人工香精,单盒售价5-8美元仍供不应求,成功摆脱“廉价汤品”标签,跻身中高端健康食品行列。
对比美国的“后发先至”,中国骨汤产业拥有更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产业基础。从南方的排骨莲藕汤到北方的排骨玉米汤,从川渝火锅的牛油骨汤底到粤式老火靓汤,骨汤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饮食基因。在B端市场,技术壁垒已筑牢:抚顺独凤轩牵头制定骨类调味料国家标准,手握27项发明专利,产品覆盖餐饮、食品工业等场景;河南普乐泰食品科技开发出5大系列150余种骨汤及复合调味料,为连锁餐饮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标准化生产与工业化萃取技术,解决了传统熬制耗时、口味不稳定的痛点,为C端市场爆发奠定基础。消费升级浪潮下,中国消费者对骨汤的需求正发生质变。年轻人渴望营养与便捷兼得,中高端群体愿意为健康溢价买单。数据显示,功能性食品与即饮饮品市场近年保持双位数增长,骨汤作为兼具营养、美味与文化属性的品类,C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预制菜的刻板印象。国内市场常将预制菜与“不新鲜、添加剂多”关联,即饮骨汤若被归入此类,将严重影响消费意愿。美国品牌的经验提供借鉴:Kettle & Fire通过宣传视频展示骨头与蔬菜的熬制过程,强调“慢熬工艺”“天然食材”“零添加”,塑造“家庭自制般健康”的形象;Brodo窗口店以“现熬现卖”“手工定制”为卖点,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国内企业需重构认知:一方面,强化健康属性差异化表达,突出胶原蛋白、低卡低脂等卖点,与预制菜形成区隔;另一方面,赋予产品文化情感价值,结合传统煲汤文化,强调“古法工艺+现代锁鲜”,保留“烟火气”。同时,可借鉴“奶茶式定制”与场景化创新,推出适合早餐、健身、加班、露营等场景的产品,让即饮骨汤成为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从美国利乐包里的商业神话,到中国万亿市场的潜力释放,即饮骨汤的赛道已清晰可见。中国企业手握文化、技术与产能优势,只需破解营销认知难题,便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抢占先机,激活千年骨汤文化的现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