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板块近日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多只相关概念股出现异动。11月20日收盘数据显示,北化股份、航天发展双双涨停,上海港湾盘中一度触及涨停线,最终收涨7.34%,斯瑞新材、九鼎新材、格林精密分别上涨8.41%、6.49%和6.37%。市场目光聚焦于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三号”运载火箭,该型号火箭的研发进展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技术突破的重要标志。
针对网络流传的“朱雀三号将于11月19日首飞”传闻,蓝箭航天明确回应称未进行发射前预热宣传,所有官方信息将以实际发射为准。此前该型号火箭已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工作,其正式入轨及回收试验被业界寄予厚望。作为我国首款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的大型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三号”具备一级重复使用能力,设计复用次数超过20次,主要服务于大型星座组网、高频次低成本发射等商业场景需求。
技术层面,“朱雀三号”在首飞阶段配备了回收支腿、栅格舵、RCS(反作用控制系统)等关键回收装置。一二级分离后,一级火箭将按预定程序返回着陆场。这种可回收复用技术被公认为降低发射成本的核心路径。以美国SpaceX的猎鹰9火箭为例,其助推器最高复用次数已突破30次,2024年累计发射132次,平均发射间隔不足3天,全年预计发射总量将超过160次。11月14日,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火箭成为全球第二款实现一子级回收的运载工具,其第一级成功降落在大西洋回收平台。
回顾“朱雀三号”的研发进程,10月18日至20日期间,该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完成了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全面验证了推进剂全过冷加注、九机点火牵制等关键技术。试验覆盖了水平转运、起竖、一体化测发等全流程操作,系统检验了火箭与发射场的匹配性。后续计划包括垂直状态操作演练、技术区检测维护等环节,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最后准备。
国际竞争态势方面,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10月底在社交平台公开评价“朱雀三号”,称其结合了猎鹰9号架构与星舰的部分特性,例如采用不锈钢箭体和甲烷推进剂,认为这可能使中国火箭具备超越猎鹰9号的潜力。对此,鸿富资产执行总经理胡顗凯指出,市场对新型可回收火箭普遍持期待态度,但需给予研发企业充分的试错空间,这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必经阶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龚胜平从技术经济性角度分析称,可复用技术的成本优势需通过规模化应用实现。他强调,仅实现单次回收远不足以降低成本,必须建立快速检修、测发流程优化、航区调度协同、备件供应链管理以及数据反馈迭代的完整闭环体系。只有当同一枚助推器能够连续完成10次、20次发射任务时,固定成本才能被有效摊薄,周转效率显著提升,可复用技术的商业价值才能真正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