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量产引争议!Figure质疑优必选,优必选实拍回应显实力

   发布时间:2025-11-19 19:22 作者:江紫萱

近日,一段展示优必选Walker S2工业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交付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数百台人形机器人在大型仓库内整齐列队行进,场面犹如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迅速成为全球科技界热议的焦点。然而,随着视频热度攀升,争议也随之而来——美国机器人“独角兽”企业Figure AI的CEO布雷特·阿德科克公开质疑视频真实性,称后排部分机器人可能存在电脑特效伪造痕迹。

这场争议的起点是优必选于11月13日发布的交付实拍视频。片中,数百台Walker S2同步行进,公司宣称这标志着首批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量产阶段。视频采用无人机航拍、电影级运镜和360度环绕视角,画面极具冲击力,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惊叹于技术进步,有人担忧人类就业前景,也有人怀疑视频真实性,甚至猜测这是否为AI生成的骗局。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Figure AI的CEO布雷特·阿德科克通过社交媒体发声。他通过分析光线在机器人头部的反射情况,指出只有前排机器人呈现真实的光线反射效果,而后排机器人的反射特征存在异常,因此判断后者可能是电脑特效生成的。阿德科克强调:“如果看到主机单元反射着大量天花板灯光,很可能是特效。”

面对质疑,优必选迅速回应,连续发布两条实证视频。第一条视频中,工作人员在机器人方阵中穿梭,镜头全景展示厂房环境,配文“连我都怀疑自己进了科幻片”巧妙化解质疑。第二条视频则采用原声、原速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通过穿越机视角完整呈现机器人整齐踏步、列队前进的全过程,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视频内容的真实性。

值得关注的是,这段视频并非孤立的营销活动。据多家媒体报道,优必选此次展示的量产交付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市场订单基础之上的。2025年初至今,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订单金额已突破8亿元,在商业化进程方面持续领跑行业。在应用场景拓展上,优必选已与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覆盖新能源汽车、3C制造、智慧物流等关键领域。

相比之下,美国机器人企业Figure AI在量产交付方面的进展显得更为谨慎。公开信息显示,Figure AI虽然在其技术演示中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单机操作能力,但在规模化生产和批量交付方面仅宣布了一个未来四年要交付10万台机器人的目标。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企业间技术路线的不同选择,更凸显了各自在产业化战略上的显著区别。

2025年,全球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认知转变。自去年底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后,市场对机器人量产落地的期待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优必选的Walker S2,还是特斯拉的Optimus,抑或是Figure的最新型号,相关视频下方总能看到用户评论:“机器人什么时候能真正落地再说,表演再好有什么用?”“技术演示看够了,现在就关心什么时候能买到。”

这种普遍存在的用户心态,反映了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实验室验证后,市场已经不再满足于精美的技术演示,而是迫切期待看到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家庭和商业场景。这种从“技术导向”到“应用导向”的转变,正在倒逼整个行业加速产业化的步伐。

在这种背景下,优必选此次展示的规模化量产能力,无疑触动了行业最敏感的神经。当Figure还在展示其单台机器人的精细操作能力,当波士顿动力仍在优化其机器人的运动算法时,中国厂商已经开始展现其在规模化制造、供应链管理和批量交付方面的实力。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技术路线上,更反映了对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判断。

从产业规律来看,任何颠覆性技术都要经历从实验室突破到规模化量产,再到商业化应用的过程。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曾走过类似的道路。如今,人形机器人产业也面临同样的考验: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奇迹,转化为能够规模化生产、具有成本优势、能够满足真实需求的工业产品。

中国机器人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化方面走在前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制造业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从精密的减速器、伺服电机,到高性能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再到电池管理和材料科学,中国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产业链优势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更重要的是加速了从设计到量产的过程。

相比之下,欧美机器人企业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仍然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这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无疑增加了量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优必选能够率先提出明确的交付时间表,而其他国际厂商在量产时间点上往往表现得更加谨慎。

据相关报道,Figure AI的CEO布雷特·阿德科克曾公开聊到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坦言感受到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在他看来,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将使中国成为未来全球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因此,这场关于视频真实性的争议,本质上是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竞争加剧的缩影。如今,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从“技术比拼”迈入“量产竞速”的新阶段,中国凭借产业链优势率先突围,而这场竞争的最终赢家,终将是那些能把实验室技术奇迹转化为满足真实需求、具备成本优势的规模化工业产品的企业。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