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披露使用闲置资金进行理财的最新计划,引发市场关注。其中,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文传媒”)宣布,2026年拟继续动用最高95亿元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子公司北京智明星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额度不超过18亿元。根据公告,其投资范围包括银行理财、专户理财、资管计划、国债逆回购及收益凭证等,延续了该公司近年来理财规模持续扩张的趋势——从2024年的70亿元、2025年的90亿元,到2026年进一步增至95亿元,形成“三连增”态势。公司表示,此举旨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确保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加收益。
与此同时,浙江锦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华新材”)也通过临时股东会审议,计划使用不超过5.3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含超募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标的限定为保本型产品,如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等。尽管部分公司理财规划规模较大,但市场整体呈现收缩态势。据统计,2025年初至今,上市公司理财认购总金额为8956.4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0711.08亿元下降16.38%,显示出市场热度有所降温。
在规模收缩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理财市场结构正发生显著分化。传统理财产品如结构性存款和投资公司理财(主要为保险资管产品)规模大幅下滑,同比降幅分别达21.65%和41.38%。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基金专户和证券公司理财规模逆势增长。其中,基金专户规模从19.37亿元跃升至34.83亿元,增幅高达79.81%;证券公司理财规模则从588.73亿元增至629.50亿元,增幅为6.93%。这种变化反映出上市公司在资产配置策略上的调整,尤其是对权益类及衍生品资产的兴趣显著提升。
业内人士指出,理财市场已进入“产品转型提速期”与“配置结构优化期”。基金专户等品类的快速增长,反映出理财机构正积极增加混合类产品供给。随着理财子公司持续优化产品布局,预计2026年混合类产品占比将显著回升,进一步推动市场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上市公司对收益与风险平衡的追求,也预示着理财市场正从单一固收类产品向更复杂的资产配置模式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