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随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汉院士一声洪亮的“启动”指令,我国“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正式拉开帷幕。这场聚焦全球目光的盛会,不仅见证了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研究蓝图的全球发布,更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领域迈出了从实验探索向工程应用的关键一步。十余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签署《合肥聚变宣言》,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携手点燃“人造太阳”的希望之火。
核聚变能,被誉为“终极能源”,其原理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反应,释放出清洁、近乎无限的能量。与化石能源相比,它无碳排放、无核废料污染,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理想方案。此次启动的国际科学计划,直指聚变研究的“无人区”:计划到2027年底,BEST装置建成后,将开展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实现聚变功率20兆瓦至200兆瓦,首次达成“产出能量大于消耗能量”的里程碑。这一突破,意味着核聚变能将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为后续商业发电奠定坚实基础。
“就像让聚变反应自己‘燃烧’起来,无需持续输入巨量能量维持,这是发电的前提。”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这一目标的意义。他指出,当前全球聚变实验大多仍处于“能量消耗>产出”阶段,而BEST装置的建成,将推动聚变能研究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作为我国下一代“人造太阳”,BEST装置集成了多项全球领先技术,彰显了中国聚变研究的建制化优势。其超高温约束技术采用先进超导托卡马克方案,可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5亿摄氏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并能维持长脉冲稳态运行;在阿尔法粒子研究方面,装置攻克了聚变反应中关键的“能量载体”输运难题,研究成果将填补全球聚变物理空白;BEST装置采用紧凑型设计,相较于国际同类装置,体积缩小30%,成本降低40%,更利于未来商业化复制。
“以前国际聚变研究由欧美主导,现在中国不仅能自主建造顶尖装置,还能牵头制定国际计划。”参与签约的德国聚变专家马克·舒尔茨感慨道。他的话,道出了国际科学界对中国聚变研究实力的认可。
此次国际科学计划的核心亮点在于“开放合作”。我国将向全球开放BEST装置及多个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各国科研人员可申请入驻开展实验;同时,设立国际开放科研基金,资助高频次专家互访、联合攻关;并通过《合肥聚变宣言》确立“共享数据、共解难题、共同受益”的原则,避免技术封锁。截至启动仪式,已有12个国家的37家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首批20名外籍科学家已入驻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参与装置调试工作。
“中国的开放态度让全球聚变研究少走弯路,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聚变研究所所长安娜·洛朗表示。她的话,反映了国际科学界对中国在聚变领域领导力的期待。
这场“能源革命”看似遥远,实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聚变发电商业化,我国将摆脱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100亿吨;据测算,聚变发电的长期度电成本仅为火力发电的1/3,未来居民电价有望大幅下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聚变能将彻底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现在建一座百万千瓦级火电站,每年要消耗300万吨标准煤;而聚变电站只需要几克氘氚燃料,就能满足一座城市的用电需求。”宋云涛用通俗的比喻解释了聚变能的巨大潜力。他的话,让人们对未来能源生活充满了期待。
从“人造太阳”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到牵头全球聚变科学计划,中国正以科技实力书写国际合作新篇章。BEST装置的启动,不仅是我国聚变研究的里程碑,更是人类向清洁、无限能源时代迈进的重要一步。正如丁汉院士在启动仪式上所说:“聚变能的探索没有国界,中国愿意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点火者’,与世界各国携手,让‘人造太阳’的光芒照亮地球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