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达5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但净利润却从去年同期的156.9亿美元骤降至27.1亿美元,跌幅高达83%。尽管如此,扎克伯格在财报会议上透露,meta计划于2025年推出的AI眼镜系列已引发市场强烈反响。其中,新发布的meta Ray-Ban Display眼镜在48小时内几乎售罄,演示预约排至下个月底,促使公司决定扩大产能以满足需求。这一表现也带动了全球最大眼镜制造商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第三季度销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5年被产业界视为“AI眼镜元年”,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据IDC统计,第二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255.5万台,同比增长54.9%,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出货量66.4万台,同比激增145.5%。京东平台数据显示,上半年智能眼镜成交额增长超10倍,入驻品牌数量增加3倍,平均每9天就有一款新品上市。这种快速迭代背后,是产业链成熟度的显著提升。新一代AI眼镜的核心功能包括实时语音助手唤醒、第一人称视角拍摄与自动剪辑、离线语音翻译、视觉搜索与物体识别等,这些功能依赖强大的本地算力支持,而SoC芯片的性能直接决定了产品定价与毛利率。
在芯片方案选择上,AI眼镜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高端领域以高通AR1 Gen1为主流平台,该芯片采用6nm制程工艺,集成多核CPU+GPU架构与第三代Hexagon NPU,AI算力约4 TOPS,支持单眼1280×1280分辨率显示,已被小米、阿里夸克、雷鸟等多家厂商采用。2025年6月,高通推出升级版骁龙AR1+ Gen 1,体积缩小26%,功耗降低7%,镜腿宽度可减少20%,同时优化了ISP性能。扎克伯格曾表示,高通芯片已实现设备端运行十亿参数语言模型,无需依赖云端或手机连接。
中低端市场则由全志科技V821主导,该芯片成本仅3至5美元,远低于高通AR1 Gen1的60美元。青橙无线等方案商采用“V821+杰理AC7018”双芯片架构,月出货量稳定在5万至8万台。全志科技还推出“慧眼”解决方案,整合芯片、方案、资源与AI大模型接口,助力中小厂商快速量产。其迭代产品V881搭载AI-ISP 2.0图像处理单元,支持800万像素拍摄,总BOM成本不超过200元人民币,平价产品即将上市。炬芯科技基于ATS308X方案的INMO及Halliday眼镜已发布,新一代ATW609X系列芯片也将应用于智能手表与AI眼镜领域。
芯片上游的IP布局成为竞争新焦点。芯原股份推出超低功耗IP系列与DDR-Less技术,已有30余家手表SoC客户获得授权,多家AI/AR眼镜厂商正在洽谈合作。其FLEXA互联技术与DECNano数据压缩方案可优化低带宽场景能效。安凯微专注物联网智能硬件SoC,自研IP占比超75%,2025年推出的KM01W芯片集成ISP、NPU与Wi-Fi/BLE模块,系统开发平台已进入市场化推广阶段。恩智浦8月发布的i.MX RT700芯片采用双DSP架构,支持复杂算法处理,配备2.5D GPU显示控制器,适合语音处理与低功耗场景。
中国供应链在全球智能眼镜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美银证券报告显示,超过80%的供应链厂商来自中国,覆盖摄像头、光波导、MEMS、电池等关键领域,其中摄像头模组与光学镀膜的全球市占率均超50%。这一优势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入局:百度推出小度AI眼镜Pro,标配充电盒售价2299元;联想AI眼镜V1重38克,镜片厚1.8毫米,首发价3999元;BOLON AI眼镜预售量迅速突破380台,不含充电盒售价2199元。价格方面,音频AI眼镜集中在千元以下,音频+拍照功能产品定价1000至2000元,高端产品则突破3000元。尽管行业增速显著,但续航、交互与生态仍是普及需突破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