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具身智能领域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迅速升温,但随之而来的估值泡沫与商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逐渐引发投资界的广泛关注。近期,高盛发布的行业报告指出“订单荒”现象,以及Figure对优必选相关视频涉嫌AI合成的公开质疑,进一步将具身智能行业推向舆论风口,暴露出其在订单获取与技术真实性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记者专访了联想创投集团董事总经理梁颖,从投资人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未来投资方向的调整。联想创投作为该领域的资深投资方,不仅在逐际动力估值较低时参与首轮投资,见证其成长为估值数十亿元的明星项目,还成功孵化了云迹科技、星动纪元和零重力飞机工业等多家代表性企业。
针对高盛报告引发的质疑,梁颖指出,验证具身智能产品是否真正形成商业闭环的关键在于“客户端是否真正在使用已采购的机器人”。她坦言,当前不少产品尚未实现有效的商业闭环,行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AI能力与硬件本体均不成熟,包括稳定性差、功耗高、负载能力弱等硬件瓶颈亟待突破。
在梁颖看来,具身智能不应被简单等同于双足人形机器人。她认为,人形或许是终极目标,但商业落地的核心在于场景适配,而非形态模仿。基于这一判断,联想创投计划在2026年将投资逻辑从聚焦机器人本体转向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部件领域。她解释道,当前机器人行业在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落地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许多企业仍停留在概念阶段,真正能落地实用的成熟产品寥寥无几。
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陷入“技术堆砌难落地”的质疑,梁颖认为,要实现人形机器人与人比肩的灵活性,必须搭载至少50个自由度的关节,但这会直接导致成本飙升、小型化落地受阻,并伴随功耗过高、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她指出,当前不少企业仍停留在概念叙事阶段,即便估值居高不下,商业化价值也有限,多数产品的核心应用场景仍聚焦科研领域。她透露,在大量项目考察与投资实践中发现,许多公司初期均宣称要打造“全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但真正推进落地时,多数企业不得不转向科研市场寻求突破,商业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
在探讨具身智能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时,梁颖表示,科研领域确实在不断尝试解决技术突破分散、落地场景碎片化的问题,但有些技术突破更像是“沿途下蛋”,往往在特定场景下才偶然实现。她认为,现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拆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机械臂,下面是可移动平台,至于是双足、轮式还是四足,其实不重要,关键是适配场景。她举例说,工厂场景里,四足或轮式可能比双足效率高得多,没必要执着于人形;而家庭场景中,由于空间限制和安全性要求,人形机器人可能更具优势。
针对高盛报告提及的行业“订单荒”现象,梁颖指出,关键要看客户端是否真正在使用已采购的机器人。她坦言,有些产品可能只是个demo,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形态;另一方面,不少行业的人有很深的危机感,想靠AI和机器人改变行业,所以会愿意购买尝试。她鼓励企业先聚焦一两个应用场景,再慢慢拓展更多功能,而不是一开始就指望机器人解决所有问题。
当被问及未来投资方向时,梁颖表示,短期来看,To B类机器人更容易商业落地变现;而To C类机器人虽然天花板最高、市场最大,但当前技术难度也最大。她透露,联想创投的投资逻辑更看重长期价值,可能要等5年、10年甚至15年。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和应用会不断迭代,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她强调,每一波资本和从业者进入,都会解决部分问题,落地一些能真正实现机器替代人、降本增效的成果。
在谈到具身智能行业商业化的突破口时,梁颖认为,核心还是要解决真正的降本增效问题。她指出,场景不要太复杂,这类场景或许是危险、不适合人涉足的领域,比如危险、污染环境的巡检、维护等。她强调,不一定需要人形机器人,特定场景下轮式等形态就够用,核心是解决人不适合去的问题以及人无法24小时工作的需求。她建议企业从需求出发,先明确需要什么,再看技术能否实现,而不是从技术出发思考技术能做什么。
对于2026年的投资计划,梁颖透露,联想创投从机器人1.0到2.0阶段已经投资了30多家机器人企业,在具身智能这波浪潮中也在早期估值不高的时候投了7-8家。她表示,核心还是看好团队——他们清楚面临的挑战,也会兼顾短期落地与长远发展。到2026年,再投这类本体企业的话,估值已经偏高了,而且该出来创业的团队基本已经创业了。因此,联想创投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向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领域倾斜,同时关注已投企业的商业化落地情况,帮助这些企业找到商业化的切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