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消费市场见证了两起备受瞩目的外资品牌股权交易。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合作,将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转让给后者;与此同时,汉堡王中国也宣布,CPE源峰将持有其83%的股权。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国际餐饮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进入新阶段。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巴克和汉堡王分别代表了咖啡与快餐领域的国际化标杆。然而,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这些外资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以咖啡市场为例,瑞幸咖啡凭借“9.9元”策略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已超过35%,而星巴克的市场份额则从2019年的34%下滑至14%。汉堡王的处境同样严峻,其中国门店数量仅约1250家,远落后于肯德基的1.2万家和麦当劳的近8000家。
在此背景下,外资品牌选择与本土资本合作,试图通过“外资品牌+中资控股”的模式实现本土化突围。根据协议,星巴克与博裕投资成立的合资企业将共同运营中国零售业务,博裕持股60%获得控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授权品牌使用。汉堡王的交易结构类似,CPE源峰注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持有83%股权,并获得20年独家开发权。
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分析称,这类并购反映了全球品牌在华进入“本地化运营新阶段”。外资母公司面临全球业务优化、回笼资金的压力,而中国本土资本则看中这些成熟品牌的认知度和全国网络,希望通过“二次创业”改善经营、扩大规模。例如,星巴克计划将门店从8000家扩展至2万家,汉堡王则目标在2035年达到4000家以上。
收购方的背景也印证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博裕投资曾主导阿里巴巴股份回购、收购北京SKP超40%股权,并参与蜜雪冰城IPO;CPE源峰则深耕连锁消费领域,投资了蜜雪集团、爱尔眼科、老铺黄金等企业,累计投资金额约100亿元。程凤朝指出,这些标的虽阶段性业绩承压,但品牌价值高、估值合理,为后续经营改善和扩张留下了空间。
外资品牌本土化并非新鲜事。2017年,麦当劳中国由中信资本收购后更名为“金拱门”,随后加快特许加盟步伐,门店大量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同时,麦当劳推出早餐粥、豆浆等本土化产品,并联合故宫、敦煌、《王者荣耀》等IP开展营销,显著提升了品牌亲和力。这些举措为其带来了更稳固的客群基础。
然而,股权变更并非业绩提升的保证。程凤朝提醒,星巴克和汉堡王的核心问题在于品牌定位。在本土品牌以“质价比”竞争的背景下,星巴克需思考如何放下高端姿态,融入大众消费;汉堡王则需重新塑造品牌“人设”,增强消费者记忆点。他强调,若产品定位和品牌心智不调整,门店规模扩张可能只是“大而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