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大集合改造冲刺:清盘与变更路径分化,券商资管未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5-11-21 15:32 作者:赵磊

随着券商“参公大集合”资管产品公募化改造过渡期截止日日益临近,行业正加速推进相关改造工作。据统计,年内已有至少28家券商的143只相关产品启动清算程序,终止清盘逐渐取代管理人变更,成为主流处置路径。这一转变背后,是监管时限压力与券商合规转型需求的双重驱动。

在改造路径分化中,管理人变更与产品清盘呈现明显对比。一方面,23家券商将77只大集合产品转交至控股或关联基金公司,其中中信资管1月宣布将17只产品转移至华夏基金,成为近期规模最大的管理人变更案例;另一方面,28家券商的143只产品因存续期届满未延期等原因终止合同,中信证券及中信资管以31只清盘产品居首,国证资管、东方红资管、国金资管终止数量均超10只。值得注意的是,银河金汇等机构采取多元化策略,既推动产品转公募,也探索私募转型路径,但个别产品因资产净值不达标导致转型失败。

公募牌照成为改造路径选择的关键变量。对于未获牌照的券商,产品清盘比例显著上升;即便已取得牌照的14家机构,部分仍选择变更产品形态或直接终止。例如,银河金汇11月20日公告拟将“银河水星现金添利”管理人变更为银河基金,存续期从固定到期日改为不定期,但需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这种“身份转换”模式虽能避免清盘,却要求投资者重新评估新管理人的投研能力,相当于面临二次选择。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仍有10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未完成改造,合计规模2540.75亿元,涉及21家机构。其中光大资管、广发资管、海通资管产品数量位居前三,分别达31只、16只及11只。这些待改造产品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满足公募化监管要求,又需在市场竞争中维持客户粘性。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券商选择将产品转型为私募资管计划,但需严格遵守运作规定,银河优选六个月持有期债券型集合计划因未达成立条件而终止的案例,凸显了转型门槛。

投资者层面,改造路径调整带来直接冲击。对于转移至公募基金的产品,管理人、基金经理、产品代码等核心要素的变更,迫使投资者重新评估投资价值;对于清盘产品,资金闲置风险上升,需及时筛选新标的。这种流动性重构过程中,谁能承接清盘产品流出的投资者群体,将成为行业竞争焦点。中金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姚泽宇分析认为,券商需强化资管、公募、私募股权等业务线的协同,通过差异化布局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在降费让利趋势下构建竞争优势。

从行业格局看,公募化改造正推动券商资管业务重构。未获牌照的机构面临规模收缩压力,而已布局公募业务的券商则通过产品线扩容抢占市场。数据显示,年内完成管理人变更的77只产品中,兴证资管、招证资管分别涉及10只、5只,转型效率领先。这种分化态势下,私募资管业务作为公募补充的差异化路径,以及公募牌照对产品结构优化的战略价值,正成为券商资管转型的两大方向。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