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青岛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由该校周忠敏教授领衔的科研小组,联合多家知名科研机构,成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上实现重要创新,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Photonics》。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优异的光电转换能力和低廉的生产成本,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有力竞争者。然而,这类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性能下降,这一难题成为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障碍。针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构象工程策略,通过设计多功能分子系统,同时实现紫外光屏蔽、内部应力调控以及表面化学钝化三重功能。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制备的小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7%,而面积扩大至20.5平方厘米的大尺寸器件仍保持22.67%的高效率。更令人瞩目的是,在持续光照1132小时的极端测试条件下,器件性能仅衰减3.8%,展现出卓越的长期稳定性。这项突破为开发高可靠性钙钛矿光伏设备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该研究项目由青岛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2024级博士研究生张家康在论文撰写中发挥核心作用。周忠敏教授与来自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东南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担任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的支持,体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