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开始显著攀升,澳大利亚产的高品位62%铁矿凭借其性价比优势迅速占据市场,国产低品位矿石逐渐被边缘化。这一时期,全球铁矿石定价权被国际矿业巨头牢牢掌控,中国钢铁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价格波动,在长达数年的博弈中承受巨大成本压力。
2004至2005年间,国际矿业巨头掀起三轮涨价潮,中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高达71.5%的年度涨幅。当时采用的长期协议机制(七年一签)逐渐失效,演变为年度谈判,而缺乏长期协议保障的企业只能以现货高价采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企业通过早期布局的权益矿项目,已构建起稳定的供应体系,中国则仍在现货市场与谈判桌上艰难摸索。
2005年底至2009年,铁矿石市场陷入混乱。中小钢厂为获取进口配额不惜行贿,临时合同与内幕交易盛行,代理环节套利行为猖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虽试图通过缩减进口资质企业数量整顿市场,但收效有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现货价格暴跌导致长协企业亏损,中国趁机推动定价机制改革,却引发行业内部激烈矛盾。
2009年成为转折点。中钢协首次统一组织谈判,但澳方代表胡士泰等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中国钢铁企业成本数据,导致谈判陷入被动。同年7月,胡士泰因商业贿赂罪被捕,案件揭露了跨国企业通过贿赂网络操纵市场的黑幕。这起事件促使中国加速构建自主供应链体系,同年工信部提出到2025年将权益矿占比提升至20%的目标。
中国海外权益矿布局在2010年后全面提速。尽管早期在澳大利亚的投资项目遭遇股权纠纷与税务争议,但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成为战略突破口。该矿脉储量达24亿吨,品位66%-67%,中国宝武集团联合韦立国际、赢联盟等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历经十年完成铁路、港口等配套设施建设,最终在2025年11月实现投产,首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
与此同时,中国在秘鲁、巴西等地的权益矿项目陆续落地,海外矿石供应能力显著增强。这种布局改变直接冲击了传统定价体系。2025年上半年,普氏指数与中国现货价差扩大至每吨数十美元,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抓住机遇,于8月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美元结算矿石,迫使对方在10天后接受人民币现货结算。这一突破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淡水河谷、福德士河等巨头相继跟进,人民币结算占比在年底突破70%。
市场格局随之重塑。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出口占比从60%降至45%,矿业巨头面临销量与价格双重压力。中国钢铁企业通过集团化采购与权益矿体系,将库存周转率提升至15天以内,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博弈中,中国从被动接受价格转向主动塑造规则,结算货币、股权结构与海外工程能力成为新的博弈筹码。
当前,全球铁矿石贸易已形成多极化格局。西芒杜项目的全面达产将使中国海外权益矿年供应量突破2亿吨,而人民币结算的普及正在改写国际贸易规则。澳大利亚矿业收入预计在未来三年下滑18%,其经济对华出口依赖度从42%降至29%。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证明,资源安全不仅关乎产量,更取决于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