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为情绪买单”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从潮玩盲盒到虚拟陪伴,从疗愈香氛到二次元周边,情绪消费从边缘需求逐渐演变为刚性需求,为消费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相关调研显示,超过九成的年轻人认可情绪价值的重要性,近六成愿意为此支付额外费用。
情绪消费的核心在于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获取心理慰藉、情感释放或自我认同。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和生活节奏加快,这种以情感满足为导向的消费形态迅速崛起。过去,消费者更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消费行为主要围绕基本生活需求展开;而如今,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后,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愈发强烈,尤其是成长于物质丰富时代的青年群体,对精神世界的敏感度更高,情绪消费因此成为他们释放压力、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
《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指出,超六成消费者认为消费有助于缓解压力,六成消费者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这种转变既是当代人应对现实压力的心理调适方式,也反映了社会从物质积累向精神丰盈转型的时代特征。情绪消费通过个性化供给拓展了消费边界,为大众提供了即时性的情绪出口,但过度依赖浅层情感刺激也可能引发消费异化,导致精神空虚。因此,如何在释放其积极价值的同时规避风险,成为推动这一领域健康发展的关键。
情绪消费的商业价值已被市场敏锐捕捉。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目前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700项,企业纷纷加大对情绪价值的挖掘力度。消费群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拓宽了市场边界: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作为核心消费力,撑起了二次元、潮玩、虚拟陪伴等赛道;26至30岁的职场人群偏好情感支持类服务,如陪聊、树洞平台等;中老年人则通过文创产品、康养服务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全年龄层覆盖的消费格局。例如,18至25岁群体热衷“漂亮饭”“演出现场”等具有仪式感的消费,“晒物社交”成为重要驱动,62%的年轻人将“独特性商品”作为社交分享的核心内容。
商业业态的创新也在不断激活情绪消费场景。天津恒隆广场打造“剧场式商场”,通过空中音乐剧快闪、戏剧演出实现“购物+情绪体验”的融合,客流量屡创新高;上海百联商场围绕“PlayTogether”理念开展IP共创活动,拓展服务与体验边界;上海奇思妙想减压馆则设置呐喊区、颠倒屋等功能区域,将消费场景转化为情绪释放容器。这些创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家分析,情绪消费的兴起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整个消费市场的品质和层次。然而,这一领域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诸多问题。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情绪消费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部分商家为快速迎合市场,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消费者在情绪驱动下冲动购买,可能加重经济与心理负担;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低价竞争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行业规范不完善导致部分平台存在诱导消费风险,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产品与服务质量不符问题频发,消费者维权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尽快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服务内容、从业人员资质及平台运营规则,划清行业底线。同时,相关部门需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明确平台在用户情感数据收集、存储、使用中的责任,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培养理性消费观和维护市场秩序也至关重要。通过消费引导,让消费者明白情绪消费虽能带来短暂快乐,但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合理消费。
从实物商品到虚拟体验,情绪消费的崛起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迁。随着行业规范的完善与创新模式的涌现,这一新兴赛道有望持续释放经济潜力,成为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和提振消费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