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透露,其2026财年第二季度业绩表现强劲,阿里云业务成为最大亮点。在AI需求激增的推动下,阿里云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4%,达到398亿元,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九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调整后EBITA同比增长35%至36亿元,增速较上季度进一步提升。
公司CEO吴泳铭在分析师电话会上表示,考虑到客户需求持续攀升,此前宣布的3800亿元云和AI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可能不足,未来不排除进一步追加投入。这一表态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高盛随即上调阿里云收入增长预期,预计2026和2027财年增速将分别达23%和25%,远超此前13%和14%的预测值。
当前全球AI算力市场呈现严重供不应求态势。吴泳铭透露,包括阿里云在内的主要云服务商,不仅新一代GPU全部满负荷运转,就连三至五年前的老旧设备也处于满载状态。瑞银测算显示,阿里云未来可能以每年1-2GW的速度扩张数据中心容量,对应年资本支出增加1000-2000亿元。摩根士丹利更预测,2026-2032年间阿里云年新增容量将超3GW,相当于2025年中国市场总新增量的规模。
在技术布局方面,阿里云采取"双轮驱动"战略。通义千问大模型坚持开源路线,已形成全球最大模型生态,在模型性能、多模态能力等关键指标上超越GPT-5等国际竞品,跻身全球前三。目前该模型族群已与NBA、万豪国际、中国银联等数百家行业龙头达成合作。与此同时,阿里云着力构建"超级AI云",试图打造下一代智能算力网络基础设施。
面向消费者市场,阿里推出的千问App成为增长黑马。该应用上线一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超越ChatGPT等国际产品。吴泳铭解释称,这款定位"AI生活入口"的应用,将深度整合阿里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业务生态,形成独特的协同优势。财报显示,今年双11期间,500万商家使用阿里AI工具,运营效率平均提升1.5倍。
在全球化布局上,阿里云持续加速扩张。截至9月30日,已在全球29个地区运营91个可用区,年内新增巴西、法国、荷兰数据中心,并在新加坡设立首个AI全球能力中心。东南亚市场成为重点区域,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数据中心相继落成,形成覆盖亚太、欧洲、美洲的全球算力网络。
资本市场对阿里AI战略给予积极回应。2025年初至今,阿里巴巴港股股价累计涨幅超94%,市值大幅回升。中金公司分析指出,阿里通过模型开源构建生态壁垒,同时利用多元业务场景实现技术落地,这种"技术+场景"的双重优势,使其在AI竞争中形成独特护城河。麦肯锡调研显示,企业应用AI平均可降低9-11%运营成本,仅标普500企业年节省规模就达3000亿美元,远超当前AI行业总收入。
面对市场关于AI泡沫的质疑,吴泳铭认为未来三年出现系统性泡沫的可能性较低。他强调,AI技术正在从降本增效的内生需求和颠覆式创新的外延需求两个层面持续创造价值。随着千问APP国际版即将推出,阿里将直接参与全球AI应用市场竞争,这场争夺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将决定下一代AI生态的主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