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在电商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双十一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进一步拉长,更在规则设计上化繁为简,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参与门槛,让购物体验更加轻松便捷。
场景重构成为今年双十一的另一大亮点。随着淘宝闪购的加入,以及外卖等即时消费场景与电商的深度融合,双十一的参与人数再创新高。据易观分析统计,10月15日天猫双十一启动首日,其APP日活跃用户数便突破6亿大关,刷新了历史记录。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用户数量的增长上,更体现在消费习惯的转变上。过去,双十一的购物高峰主要集中在晚间8点至10点,而今年则形成了午间12点外卖即时消费与晚间8点传统购物的双峰格局,对电商平台的流量调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一挑战,阿里云技术团队迅速响应,展开了一场紧张而有序的基础设施保卫战。由于淘宝闪购、飞猪、饿了么等业务的合并,以及双十一的提前启动,云基础设施VPC内的转发网关承载量急剧上升,网元消耗量呈指数级增长,原本看似充裕的180万容量VPC面临崩溃风险。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阿里云团队果断决策,放弃传统的VPC拆分方案,转而打造一套前所未有的200万VPC级联方案。经过无数次模拟测试与压力验证,团队成功提出“云网关级联方案”,通过在网关层扩展多级流表、打通超大VPC的逻辑互联,使网络容量实现弹性扩张,提前化解了双十一的网络瓶颈。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为双十一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更推动了算力世界的革新。基于第八代和第九代ECS实例的业内首个千万核CPU集群得以组网,通过统一资源池与智能调度层,实现了算力的精准分配与高效利用。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洪峰,阿里云成功支撑了天猫双十一和闪购两大业务的双峰运行,为消费者带来了丝滑般的购物体验。同时,随着CIPU(云基础设施处理器)的不断演进和规模化部署,阿里云基于CIPU架构的算力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为双十一的顺利落地提供了强大支撑。
今年的双十一,还是AI技术全面落地的一次重要实践。从消费者端的“AI万能搜”、“AI帮我挑”,到商家端的智能客服、经营分析,再到平台端的搜索、推荐引擎体系,大模型在整个电商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商家侧,AI正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淘宝基于Qwen3家族多款模型打造和升级了生意管家、店小蜜等应用,为商家提供了更加智能、高效的经营分析工具和售后服务解决方案。面向商品出海场景,多个翻译模型支持了淘宝出海的商品翻译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快速、精准、稳定的翻译服务。
为了支撑如此大规模的AI应用,阿里云在智算调度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创新。多级亲和性与拓扑感知调度设计依次上线,为AI任务规划出最短的算力通勤路线,提升了GPU卡间的数据传输效率。拓扑感知技术则时刻扫描网络状态,确保卡时在线率,杜绝算力浪费。灵骏智算集群深度融合了阿里云在计算、存储与网络虚拟化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各类AI与业务场景提供了稳定、高性能的支撑能力。在双十一期间,灵骏万卡集群实现了业界领先的卡时在线率表现,为首个AI大规模落地的双十一打好了坚实基础。
双十一的全栈AI检验,对阿里而言只是小试牛刀。阿里巴巴集团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持续追加更大投入。阿里云的定位是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在模型层面坚定开源开放路线,打造“AI时代的Android”。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已开源300多个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位居全球第一。在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全力打造全新的AI超级计算机,灵骏智算集群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当前,以灵骏为代表的智算产品已渗透千行百业AI场景,如自动驾驶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根据IDC报告,2024年中国AI基础设施市场份额中,阿里云占比23%,位列中国市场第一。这些投入不仅换来了市场地位的提升,更为后续的超级场景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