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实控人的动向往往备受关注。近日,高德红外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黄立抛出一份减持计划,引发市场热议。11月18日晚,高德红外发布公告,黄立计划减持不超过1.28亿股股份,若按公告当日收盘价12.58元/股估算,顶格减持可套现约16亿元。公告中表明,此次减持是因黄立投资的上市公司体外其他创新产业业务发展有资金需求。
从股权结构来看,本次减持前,黄立直接持有高德红外27.1%的股份,其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63.49%的股份。此次减持计划中,黄立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4270.74万股,即不超过总股本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8541.47万股,即不超过总股本的2%。并且,若减持计划实施期间公司有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股份变动事项,减持股份数量将相应调整。高德红外强调,黄立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此次减持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也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持续经营产生影响。
高德红外是一家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构建了从底层红外核心器件到顶层完整装备系统总体的全产业链科研生产布局。其位于武汉的工业园占地200余亩,有员工6000余名,已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研制基地,还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经销商,并设有欧洲全资子公司。目前,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红外热像整机及以红外热成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完整装备系统总体、传统非致命性弹药及信息化弹药四大板块。
近期,高德红外在业务拓展上成绩斐然。7月14日,公司与客户签订某型号完整装备系统总体产品采购协议,金额达8.79亿元;7月21日,分别与某J贸公司、某客户签订完整装备系统总体外贸产品国内采购合同和某型号光电系统订购合同,总金额6.85亿元;8月4日,又与客户签订某型号完整装备系统总体产品及某型号装备热像仪产品订购合同,总金额3.07亿元。
回顾高德红外的发展历程,其业绩并非一帆风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热成像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4%,2024年已达81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900亿元。高德红外与睿创微纳共同构成中国红外产业的“双引擎”,2010年7月便已登陆深交所。上市至2024年的14年间,公司营收从3.77亿元增长至26.78亿元,归母净利润一度在2021年创下11.11亿元新高。然而,2024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26.78亿元,同比上升10.87%,但归母净利润却亏损4.4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60.56%,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毛利率也从2023年的43.72%下滑至40.72%,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对于去年业绩不佳,公司解释是因型号项目类产品采购计划延期、部分型号项目类产品价格下调等因素,导致型号项目产品收入下降,同时公司加大高科技产品研发投入、加快数字化产业新领域布局,运营成本上涨,研发投入、人工成本大幅增加,资产折旧摊销也大幅增加,致使利润下降。
进入2025年,高德红外业绩强势回暖。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0.68亿元,同比增长69.27%;归母净利润5.82亿元,同比暴涨1058.95%。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收11.34亿元,同比增长71.07%;归母净利润4.01亿元,同比增长1143.72%。公司解释前三季度营收增长,主要系原延期的型号项目类产品恢复交付,且与某贸易公司签订的完整装备系统总体外贸产品合同已完成国外验收交付,同时大力拓展民品领域,红外芯片应用业务需求快速释放。
黄立不仅在红外产业取得显著成就,其商业版图还广泛延伸至多个前沿领域。他长期关注科技创新,在无人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领域兴趣浓厚。黄立的创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1999年他舍弃稳定工作,拿出30万元投身红外热成像领域,创办高德红外。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高德红外的红外测温设备因能快速检测发热人群而供不应求,公司借此契机迅速扩张。到2009年,公司红外热成像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2013年还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红外芯片自主可控。
在红外产业站稳脚跟后,黄立开启二次创业。2015年,他注册成立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进军民用无人机领域。这是一家集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运维和低空数据运营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现有员工近800人,其中60%以上为研发人员。目前,普宙科技具备无人机全产业链研发能力,拥有丰富产品线,产品应用于智慧城市、应急消防、电力巡检等多个场景。近年来,黄立又将目光投向脑机接口领域,2021年12月,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寓意“忠于中华”,旨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几年间,衷华脑机完成了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全链条自主研发。
凭借多年的创业深耕,黄立积累了丰厚财富。在10月末揭晓的《2025胡润百富榜》上,黄立、黄晟父子凭借345亿元财富荣登湖北首富(以居住地为标准)之位,财富规模较上一年大幅增长。黄立曾表示,70%以上的科技创新出自民营高科技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是国家的创新生力军,应担负起责任。此次减持所得资金也将进一步支持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