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采购动作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原油进口量持续攀升,日均进口量突破1100万桶,其中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战略储备库,而非直接输送至炼油厂。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中国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也反映出在全球能源格局变化中的主动布局。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吸纳了全球新增石油库存的绝大部分,这一举措并非短期行为,而是基于长远规划。随着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地缘冲突频发,海运路线面临不确定性,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赖度超过七成,供应链的稳定性成为经济运行的关键。通过大规模储备石油,中国构建了一道抵御风险的屏障,确保在供应中断时能够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石油不仅作为炼油原料,还在金融领域发挥对冲美元波动的作用,中国在油价低位时增加储备,有效降低了外汇风险。
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完善程度不断提升,从沿海到内陆,储备设施层层布局,总容量接近20亿桶,储备天数逐步增加。法律框架的建立确保了所有能源企业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储备,执行力度严格。数字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使得库存监控更加精准,避免了资源浪费。尽管新能源正在加速替代传统能源,但石油在短期内仍难以被完全取代,储备体系为能源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整体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但从俄罗斯的进口量却出现了明显下降。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同比下降14.7%,总量约为2431.5万吨;前四个月下降14.3%至3238.5万吨;前九个月整体下降8.1%,天然气进口量也下降了16.6%。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对中俄能源合作关系的猜测,但数据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炼化行业的转型是导致进口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中国对重质原油的需求增加,而俄罗斯原油在品质适配和运输成本上逐渐失去优势。企业开始转向加拿大、厄瓜多尔等国家的供应商,以获取更符合需求的油种。运输成本的高企也削弱了俄罗斯原油的竞争力。俄罗斯原油主要通过乌拉尔、东西伯利亚或北极航道运输,路线较长,费用较高,尤其是在油价低迷时,运费占比高达四成,这使得其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多元化采购策略是中国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从中东、非洲、拉美和东欧等多个地区进口石油,并利用不同运输通道,中国有效分散了供应风险。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退出俄罗斯市场,而是通过优化采购结构,避免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例如,中国仍在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洽谈中介通道合同,显示合作仍在持续,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
国际制裁的加码也对中俄能源合作产生了影响。美国对俄罗斯能源企业如Rosneft和Lukoil实施二级制裁,导致中国国有企业暂停部分海运采购,小型炼厂也选择避开潜在风险。尽管如此,中俄能源合作并未停滞,而是在调整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中国仍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上半年日均进口量达到220万桶。俄罗斯油气收入在9月环比下降1.7%,而中国9月进口量环比增长4.3%至828.7万吨,显示合作仍在动态调整中。
中俄能源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从传统的油气贸易扩展到通道建设、产业联动等多个领域。北极航道的开发、管道技术的升级、边境设施的连接等项目正在推进。合作还涉及林业、农业等领域,例如俄罗斯木材运往中国加工。在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俄共同强化能源话语权,维护供应链稳定。这种合作模式超越了单纯的交易关系,具有战略意义。
2025年4月,中俄签署了新的路线图,计划将原油贸易量提升至3000万吨。北极天然气开采项目的启动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核聚变合作、农业投资等领域的深化,以及阿穆尔化工综合体的建设,显示中俄合作正在向多领域延伸。贸易额方面,2024年达到2448亿美元,2025年有望继续增长。天然气供应保持领先,石油贸易地位稳固。
未来,中俄能源合作将更加注重持久力和稳定性。长线合同的签订、本币结算的推广、物流网络的优化等措施,将进一步降低合作风险。哈萨克斯坦作为枢纽,通过管道向中国输送350亿立方米天然气,联合声明加强原油管道建设,显示合作形式在变化中延续。中国在全球能源布局中的角色正在转变,从单纯的买家逐渐成为市场规则的塑造者。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和管理面临挑战,但在新能源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石油仍将发挥关键作用。中俄合作模式的进化,将为全球能源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