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人形机器人入厂质检:效率精度双提升,中国制造迈向人机共融新篇

   发布时间:2025-11-26 14:24 作者:顾雨柔

当大众还在为AI主播的娱乐表演津津乐道时,工业领域已经悄然掀起一场变革——一群身高1.76米的人形机器人,正以近乎无限的体力与全天候的工作模式,在工厂中承担起“高端质检员”的重任。这些由中国企业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从“概念展示”向“实际创收”的关键跨越。

深圳企业优必选在2025年11月完成了一项里程碑式的交付:200余台型号为Walker S2的工业人形机器人进入比亚迪、极氪、奥迪等一线车企的工厂。这些机器人单台售价45.1万元,短短四个月内便斩获超8亿元订单,成为汽车制造领域的新“员工”。它们的任务并非替代传统机械臂的简单操作,而是聚焦于汽车出厂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检测环节——这一环节曾完全依赖人工肉眼与经验,如今却由机器人与高精度传感器共同完成。

Walker S2的“工作清单”涵盖数十项细节:360度扫描车身、检测焊缝黏合精度、验证轮胎扭矩达标、排查仪表盘布线瑕疵、确认尾门闭合紧密性……这些任务对重复性与标准性要求极高,同时人工操作耗时且准确率受限。据工厂反馈,一名质检员完成一辆车的检测需2至3分钟,而Walker S2凭借全身多传感器协同,仅需60至80秒,且准确率超过99%。一位质检主管形象地评价:“机器不会走神,可靠性远超人类。”

汽车企业的选择并非盲目追捧技术噱头。一台Walker S2的劳动力替代能力约等于2.8名质检员,每年可直接节省人工成本约84万元。按此计算,企业约14至18个月即可收回成本,后续持续产生效益。优必选的策略清晰:他们售卖的不是钢铁外壳的“玩具”,而是高效、低误差的“数字化劳动力”。

为何选择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人形”设计?答案藏在工厂的动态场景中。与传统轮式机器人不同,Walker S2需适应高密度动线混合环境:跟随车辆快速移动、蹲下检查底盘、跨越狭窄工位,甚至在高温、强噪、电磁干扰等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定性能。轮式机器人因地形限制、转向不足等问题难以胜任,而人形机器人的灵活身段与钢铁耐力,恰好匹配现代工厂的节奏需求。尽管单台成本较高,但其路径规划与障碍应对能力,使其成为复杂场景下的最优解。

这一变革的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交付。中国制造业正通过“人机共融”突破瓶颈——在汽车、芯片、精密制造等领域,人工成本高昂且精度不足,传统机械臂又难以处理复杂操作。以人类行为为模型的全感知机器人,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替代粗活的机械臂,到参与精细操作的双足机器人,再到未来“AI+机器人”的智能协同,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已清晰可见。

争议随之而来:机器人进厂是否会挤压就业?低附加值、重复性岗位的淘汰确是大势所趋,但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类如何适应变革。未来,操作与管理机器人将成为核心技能,懂得“调教”机器的劳动者将更具价值。中国率先将人形机器人技术投入产业应用,既是大胆的探索,也是务实的选择——这些机器人已不再是展会上的概念品,而是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体现。

优必选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关键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才能摆脱“网红”标签,成为制造业升级的中坚力量。中国如何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决定全球新制造格局的走向。而这一步先行,或许已为中国在“未来制造权”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