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赋能社区治理:数据筑基破壁垒 透明服务暖民心

   发布时间:2025-11-26 14:41 作者:沈如风

当区块链技术遇上社区治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上海,多个街道正通过区块链构建的“数据底座”,探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新路径。从物业资金透明化到居民积分激励,从商住混用楼到老旧小区,技术正在重塑社区治理的信任链条。

在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业委会管理引入区块链技术后,决策过程和资金流转全部上链公示。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契约条款,业主通过手机即可实时查看公共收益明细,资金使用记录无法篡改。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业委会管理中常见的信任缺失问题,业主权益得到更可靠的保障。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则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行为转化为可积累的积分,通过区块链实现积分智能分发、自动结算和全程追溯。居民可用积分兑换社区商户服务,形成“参与-积分-服务”的良性循环,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曹杨新村街道的香山苑小区曾因物业撤离陷入管理困境。今年初,托管物业吾安物业进驻后,推出“透明物业”平台。居民扫码即可查看收费公示、服务动态、维修记录等20类146项数据。平台将物业费、公共收益等关键信息实时上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今年5月,6号楼进水阀门维修支出950元的记录清晰可查,居民甚至能追溯到几个月前的资金明细。这种透明化管理增强了居民信任,小区电梯更新时,居民通过系统主动发现消防设施分摊记录错误,及时纠正了问题。物业总经理助理石瑜彬表示,数据公开后,物业费收缴率有望提升,形成治理良性循环。

商住混用楼的治理难题在石门二路街道的嘉发大厦找到新解。这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包含住宅、办公和短租三种业态,长期面临账目混乱、维修记录丢失等问题。业委会联合技术团队打造区块链数字档案系统,将物业合同、收费标准等关键文件上链公示。大厅内的互动屏实时展示社区公告和“小区一件事”进度,居民扫码即可提交报修或建议,办理流程全程留痕。业委会副主任陈易峰介绍,系统将物业资金拆解到最小颗粒度,电梯零件更换等具体支出清晰可查。年度审计可直接调取链上数据,换届审计时新业委会能快速掌握“家底”。今年以来,小区上链数据超1200条,人力成本降低的同时公共收益显著提升,治理模式已向周边小区推广。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今年5月印发的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住宅小区需公开物业服务合同、收费标准等6类核心信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让这些要求从纸质公示转变为数字留痕。在普陀区某小区,居民像使用支付软件一样熟练地扫码查账单、提诉求,过去“说不清、道不明”的物业纠纷,正被可追溯的透明机制取代。技术专家指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虽能保障数据真实,但仍需解决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等挑战。社区治理的核心,始终是让每位居民感受到“意见被听见、钱袋被看管、家园更舒心”。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