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芬2025年底将撤出中国内地市场,见证黄金时代后迎转型阵痛

   发布时间:2025-11-21 00:07 作者:刘敏

近日,社交平台上关于德国知名内衣品牌黛安芬(Triumph)即将退出中国内地市场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多方消息,该品牌计划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撤柜,这一决定让不少消费者感慨“青春记忆即将落幕”。

记者实地走访杭州多家商场发现,不同门店对撤柜消息的回应存在差异。某市中心商场专柜店员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正式通知,店内仅维持常规折扣活动;而另一家奥莱门店工作人员则确认年底将撤柜,但清仓计划尚未明确。截至发稿,黛安芬中国官网仍未发布相关公告。

作为拥有近140年历史的国际品牌,黛安芬与中国的渊源可追溯至1979年。当时该品牌以来料加工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最早参与中国内衣供应链建设的外资企业之一。1992年,品牌在盐城、海南设立生产基地,逐步完善本土化生产体系。2001年,其斥资打造的“梦醉霓裳桥”时尚展在中国30个城市巡回演出近200场,成功将钢圈内衣概念植入中国市场,成为许多女性接触品牌内衣的启蒙选择。

2008年正式进军中国零售市场后,黛安芬凭借精致工艺和塑形功能迅速占据中高端市场,其钢圈系列因支撑性强、版型经典,长期保持较高市场份额。巅峰时期,全国核心商圈遍布其门店,成为都市女性选购内衣的首选品牌之一。

然而,随着中国内衣市场消费观念的迭代,舒适性逐渐取代塑形功能成为核心需求。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无钢圈内衣市场份额已达68%,较2018年增长42个百分点。本土品牌如ubras、内外(NEIWAI)等抓住机遇,通过线上渠道快速崛起,其中ubras仅用五年时间便实现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反观黛安芬,尽管后期推出舒适系列,但市场认知仍停留在钢圈产品,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布局。

市场格局的剧变进一步压缩了外资品牌的生存空间。中纺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内衣市场规模达2237亿元,同比增长8.3%,但本土品牌凭借全渠道优势和性价比策略占据近30%中高端市场份额。新兴品牌则通过国潮设计、场景化产品(如运动内衣、睡眠内衣)精准触达年轻消费者,线上销售占比超70%。相比之下,黛安芬在渠道适配(线上布局滞后)、价格定位(单价200-500元高于本土品牌均价)和本土化设计(版型适配度不足)等方面均显劣势,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5.2%萎缩至2024年的不足1%。

黛安芬的退出并非孤例。近年来,多个国际内衣品牌因未能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革,纷纷选择收缩或退出。这一现象折射出外资品牌在华发展从黄金时代到转型阵痛的历程,也标志着中国内衣市场正进入以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竞争阶段。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